第A21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的新革命
· 自由的代价
· 身体圣经
· 刘德华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的新革命
  本书描述了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进程。作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三百多个人物。有在中关村捞得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也有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所有的那些雄心、野心、权谋、商战、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推着平板车拉电脑

  最迟到1985年春天,中国人已注意到,出现在白颐路上的气氛与他们习惯的那一套颇为不同,于是出现了“电子一条街”这个新名词。其实,我们把它叫做“中关村的商业体系”更确切。因为直到这时,这个国家还没哪个重要发明能够通过自由交易渠道成为老百姓手上的消费品,而这个历史,就要被这条街上的散兵游勇们给改变了。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选择在白颐路落脚,显然是看中了这里的商业设施和人来人往。这条马路如今已经改名为中关村大街,那时候它没有这么宽,也没有这么长。来到这里的北京人能看到些什么呢?首先,他们能看到它的繁华集中在北端的一片狭小地带,也就是今天四环路和中关村大街的十字路口。那时候马路两面没有那些外观张扬华丽的高楼,现在海龙大厦的所在地,当时是海淀区的供销社。现在的图书城,当时是一片平房组成的小小的商业区,与海淀区政府机关比邻而居。一条小路从东南向西北穿过去,当地人都叫它“斜街”。斜街上最辉煌的建筑就是80年代早期兴建的一个蔬菜自选商店,里面都是新鲜货,任由顾客挑选。

  然而从1985年开始,来到这里的人们发现街头多了一些新招牌,都是陌生名字,越来越多,迅速侵蚀着原来的一切。蔬菜店、杂货店、五金店、洗澡堂,全都变了脸。人们只知道,这些新招牌后面的柜台,不是卖电脑,就是卖电脑零件。沈仁道在海淀区区委副书记任上已16个月,所以成了这段变迁的一个活的见证。他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师,而且从未改变自己的教师习惯,总是在下班之后去买菜。他眼看着那些蔬菜日杂商店变了模样,怀着一种好奇心走进去,就看见“门后面有一个玻璃柜,里面摆着乱七八糟的什么电子产品”。柜台后面的那些人都是他熟悉的打扮和做派,说出来的话也和他在北大校园里听到的差不多。“就是知识分子啊,从研究所出来,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搞个小公司”。他们满嘴“新技术”,其实只不过是在做买卖。当时京城有好多新名词,买进卖出赚取差价的,叫做“倒儿爷”;蹬辆平板三轮车拉货载人的,叫做“板儿爷”。“这些人,”沈仁道说,“既是‘倒儿爷’,又是‘板儿爷’啊!”这话是有一点根据的。后来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联想的柳传志,还有华旗资讯的冯军,都曾推着平板车拉电脑。

  变化如此迅速,以至这段长度不过一公里的大街很快便不能容纳,向东扩张。东边那片土地叫黄庄,这名字直到今天还没改变,在当时是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它是白颐路的延伸段,所以很快便成了新公司的“殖民地”。

  连接白颐路的交叉口上有个点心店,原本是那些家境稍好、好吃甜食的当地人经常光顾的地方,这时首当其冲。“点心店变成了电子店。”谭左亭说。她是在白颐路西侧的民族学院里长大的,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都走在这条马路上。如今她是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的总经理,满脑子都是贷款、利率、保证金这些东西,可是童年的记忆里有个烙印永远不能磨灭,就是这家点心店。“那时候它就好像是我们家的装满好吃东西的橱柜子。”但是在1985年,“对,就是在1985年”,她肯定地说,“白颐路变了”。一天早上,几个年轻人闯进来,摘去点心店的招牌,把一大堆电子打印机搬进来,连个营业执照还没有,政府也不知道,这就完成了商业史上的一次除旧布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