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眼看儿子长大了,读书要花钱。这年,在江书义的建议下,陈正先夫妇决定一起出去打工。在佛山一家陶瓷厂,干了不到5个月,陈正先病倒了。回家治了一个多月,打工5个月的钱又花光了。感觉稍微恢复后,陈正先又来到佛山,这次检查发现他有乙肝,陈只好回到家。
灾难接踵而至。这年的9月28日,儿子陈泽彪也病倒了,检查发现,也是严重的乙肝。妻子揣着挣来的2000元钱和从亲戚家借的8500元钱给儿子治病,10天后,钱花光了。此后,他们夫妻再也没能出去打工。借的钱也没能还一分。这成了陈正先夫妇巨大的心病。“他们很老实,又很要面子”,几位邻居说,夫妇俩不到万不得已,从不向乡亲借钱。而且借了钱必定按时归还。
因穷错过合作医疗
在2006年9月份,也就是陈家吃着麦种过日子的时候,当开始缴纳合作医疗费时,陈家没钱了。
因为穷,在2006年,他们还错过了农村合作医疗。公安县是湖北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试点县,2003年开始试点。合作医疗由农民自愿参加。人均交纳15元钱后,一年内,生病住院即可按一定的比例报销门诊和住院费。从那一年开始,陈正先一家就参加了合作医疗。但在2006年9月份,也就是陈家吃着麦种过日子的时候,当开始缴纳合作医疗费时,陈家没钱了。实际上,算上陈的母亲,一家4口人,只需缴纳60元。
该年冬季,陈正先在当地建筑工地做零活,攒了一点钱后,他问村干部,能不能现在参加。村干部告诉他,过了截止日期,不行了。“他没有开口借,我们也不知道。”4月2日傍晚,在陈正先家门口,一位50多岁的妇女有些遗憾地说。“我们哪里知道他家有这么困难?”4月3日晚,万众村村支书李全红告诉记者,“如果知道,我们一定会给他评上特困户的。”
李全红说,在当地农村,如果能评上特困户的话,民政部门每月给予人均10元钱的补贴,还可以资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合作医疗的现实
2005年,儿子陈泽彪住院,共花去11000元,其中只有4700多块钱的住院费可以按30%以下的比例报销。
在当地部分村民的眼里,即使陈正先继续参加了合作医疗,也不会根本改变他家的悲剧。
2005年,儿子陈泽彪住院,共花去11000元,其中只有4700多块钱的住院费可以按30%以下的比例报销,另外的4000多块钱门诊费和后期治疗费则无法报销。
公安县合管办主任冯秀成介绍,按照该县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当年,陈泽彪获补了863块钱。尽管有一定的补偿,但村民想到还需要自己支付很多医药费,很多村民便不愿意参保,多是一些身强力壮的人认为自己不会得病。另外,许多农民认为,定点医院的药品价格贵,也是参加合作医疗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有关专家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鼓励农民从小病开始治,并且鼓励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这样做,一是为不浪费资源,二是大病国家也负担不起。所以越去大医院,报销的标准越低。
冯秀成说,即使陈正先一家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无法根本解决他们的困难。冯秀成说,农村合作医疗本质上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互助救急模式,并不能解决困难家庭治疗大病的现实。
“惟一办法是捐款”
3月10日,陈正先夫妇的遗体被运回村子,所有的亲戚都已拿不出安葬的费用。村民们开始自发捐款。
李全红介绍,在当地乡村,还有一种“大病救助基金”。但要由住院病人申请,陈正先一家也没能享受。
而对于这对夫妻来说,所有的愿景都已失去意义。对于他们现实困境,村支书说,“惟一的办法是发动乡邻捐款。”3月10日,陈正先夫妇的遗体被运回村子,所有的亲戚都已拿不出安葬的费用。村民们得知后,开始自发捐款。江书义介绍,“再没钱的人家,也都出了50元”,总共获捐11000多元。除去寻找遗体和安葬的花费后,还剩下5000来块捐款,就留给陈泽彪读书和治病。但是,这些捐款仍然解决不了陈家接下来的现实难题。目前,陈泽彪和78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4月2日傍晚,陈泽彪一脸茫然地站在已经空无一人的家门口。这个12岁男孩的身后,是他们家菜园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萝卜,油菜用来换油,萝卜是家里惟一的蔬菜。奶奶说,泽彪的病需要喝牛奶养着,但是妈妈走后,泽彪再也没有牛奶喝了。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