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民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只有这一天,亲情是圆满的
· 墓地越来越少 “安息”面临危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墓地越来越少 “安息”面临危机
田雪亭 赵丹丹 钟晓敏 张欣
  两万多市民

  冒雨去南郊扫墓

  快报讯(记者 田雪亭 实习生 张恺)“昨天突降大雨,我们的管制措施基本上没有实施!”昨天,记者从交管部门获悉,初步估计昨天前往南郊扫墓的车辆约有1万辆,市民大概在2到3万左右。原本以为昨天会是今年清明扫墓的最高峰,没想到一场大雨,将高峰“淋”走了。

  “从早上6点多钟我们便已经到位,但是,一直到11点钟前,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车流!”昨天上午,交警八大队徐鸿跃警官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经验,上周是清明节扫墓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肯定是扫墓的最高峰,为防止出现路堵难行的状况,昨天一大早,大队百余名警力和来自交管局机关、其他大队支援警力在内的300余名警力全部上路,并按照原先的交通预案做准备。但是,因为一直在持续下雨,风刮得也大,前往南郊墓区扫墓的市民很少,跟正常工作日差不多,比周六时的车辆和人流量都小,而跟上个周末,更是不能比。考虑到车流量不大,交管部门原定的宁丹路单行管制措施便没有实施,执勤交警只是疏导部分大货车进行绕行。

  昨天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细雨纷纷,并没挡住扫墓人的步伐。

  “在我们那个年代有句老话‘城里人怕上坟,乡下人怕进城’,其实这是暗指当年的一种无奈啊!”张来顺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虽然年过八旬,但耳聪目明,提起南京城南坟山的变化,老张最清楚不过了,“因为我们家三代人都是干殡葬的,我父亲张树胜平地造墓、我抬棺、烧炉,我儿子张明跃是开车收尸的。”

  

  城南“地府”变成“人间”

  每年到了清明,都会有数十万的市民赶到南郊扫墓,过去也是如此。张来顺说,解放前,老城南尤其门东、门西一带是居民的集中地,老南京的祖坟也就分布在中华门外雨花台、花神庙、安德门、铁心桥等一带,平时城里的人都不敢来。只有每到清明前后,这些地方的大路上才会挤满上坟的人群,络绎不绝。

  大约是在1947年,张来顺来到花神庙中国公墓,打地基、做墓、干杂活,一干就是10年。在当时,这里可以说是南京比较大的公墓了,有1万多个穴位,以忠、孝、仪、和、平、仁等命名,划分了区域。旁边还有很多私坟,附近一带只要有山坡就能见到坟茔,有的整座山头都变成了“坟山”。“哪像现在人来车往的,你看现在的共青团路、雨花西路等都成了市区的大马路,还有那一幢幢楼房,到处都是居民小区,哪看得出当年的荒凉啊,这城市发展真快!”张来顺感慨道。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当年雨花台、宁南地区的丘陵地带,暴露在可视范围内的坟墓约有100多万个。为了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南京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将大量坟墓向南外迁,1997年到2004年的七年间,迁移坟墓120多万个,暴露在城南边缘视线范围内的坟墓基本被清空,兴建起一大批城市公用设施和商品楼盘,坟山变成了主城区的一部分。

  南京公墓总面积6749亩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陶四海介绍说,南京目前有登记在册的经营性公墓18家,面积为2541亩;再加上各区审批的公益性公墓183家,面积为4208亩,总面积计6749亩,相当于现在1/5个秦淮区的面积。在经营性公墓中,以雨花台区最多,如普觉寺墓园、岱山墓园、西天寺墓园、仙灵墓园、雨花功德园;其次是江宁区,有4家。

  南京公墓的总面积还会扩大吗?陶四海主任表示:“这个数字已经被固定了。5年前,南京市已经停止了各种墓园的建设审批。”陶四海透露说,南京市每年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总人数在3万以上,一个墓穴按规定占地不得超过1.2平方米,这还不包括绿化、道路和各种服务设施的占地。但据记者了解,很多墓穴占地面积远超这个数字,如果按照现有采取安葬方式的比例来看,南京市现有墓园最多可用15年。

  记者昨天从南京多家墓园获悉,他们确实存在土地吃紧的困境:南京最大的墓园普觉寺总面积300亩,从1990年投入使用,现在已经建了4万多座墓穴,安葬了8万多具骨灰,已使用面积达到了250亩(其中包括道路和湖泊的占用面积),如今空地已经不多,只剩下50亩了。还有距市区最近的雨花功德园,总面积为234亩,现已建了1万多墓穴,占掉将近1/3的土地,估计还能售墓10~15年。

  “公墓需求本已十分旺盛,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些因素都将加速‘安息危机’的到来。”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陈振洪说。

  16年9000人“绿色殡葬”

  据悉,公墓用地是国家严格控制的,日前来南京调研《殡葬管理条例》修改的国务院与民政部有关人士强调,要从严控制公墓的修建,“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墓地应当统筹规划,对位置、数量、规模等方案应当报批同级人民政府”。条例修订内容中,还严禁“炒墓”,尤其“炒活人墓”,如果出现类似违法现象,最高可被罚款50万元。

  “在当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呼唤‘绿色殡葬’。”陶四海分析,现在已经有不少市民主动选择“绿色殡葬”了,所谓的“绿色殡葬”是指“草坪葬、树葬、花坛葬和江葬”等方式。据介绍,自1991年南京市大力倡导绿色殡葬以来,先后有近9000名市民选择了草坪葬、树葬、江葬等方式,但这个数字相对于每年3万多名去世者来说,只占到2%。

  他表示,其实绿色殡葬的花费远比土葬便宜得多,如在功德园选择一个双墓穴,至少在1.5万元,壁葬是6千元,一年四季都花开的花坛葬在千元左右,树葬是999元,江葬费用最低,仅400元左右。

  “南京今后继续规划公墓用地的可能性很小,市民必须尽快解放思想。”南京殡葬处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今后还将努力探索更多的居民可以接受又能节约土地的殡改方式。此外,记者还从省民政部门了解到,从今年起,省内新扩建的公益性墓地一律实行树葬、花葬、骨灰堂安放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生态葬法。快报记者 项凤华

  扫墓归来

  素菜馆生意红了

  快报讯(记者 杨扬 钟晓敏)昨天下午两点多,记者来到百年老店绿柳居菜馆,一楼、二楼的大厅里仍然宾朋满座。菜馆办公室主任魏彬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期间,许多市民扫墓归来后都喜欢在绿柳居吃一顿团圆饭,与去年同期相比,菜馆的客流量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

  魏彬介绍说,平时周一到周四的生意相对淡一些,但近3个星期以来,周一到周四的午饭和晚饭时间,一至五层的大厅和包间全部坐满。记者了解到,四楼、五楼的包间接受预订,不少身在外地的南京人赶回来扫墓,也趁此机会尝一尝家乡的时令野蔬。“一般的习惯是上午扫墓,所以中午的生意特别好,四楼、五楼的包间必须提前2周才能预订到。”魏主任说“我们开始也好奇,问了一些顾客才知道,他们都是刚刚扫墓回来的。”

  通过电脑,就能为亲人扫墓

  3月28日,远在深圳的张怀宝来到南京。像过去的33年一样,他安顿好行李,就直奔雨花功德园。因为,那里是他岳父母的长眠之地。张怀宝的岳父是烈士,1966年去世,岳母于2003年也驾鹤西去。两人合葬于功德园的红星园。

  张怀宝在南京出生,但在徐州工作了30多年,去年刚刚退休。女儿女婿在深圳,儿子也在广州,他便跟老伴去了深圳。往年,清明前一周左右,老伴都跟他一起来扫墓,可今年,老伴要帮着带外孙女,走不开。老伴觉得很遗憾,她很想看看父母的墓。而女儿对疼爱她的外婆也铭记在心。临走前,老伴和女儿再三叮嘱他,要帮她们献束花,跟老人说声对不起。

  3月29日,张怀宝听说功德园开通了视频扫墓,高兴极了,他赶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伴和女儿。电话那头,两人一致要求他把老人的墓“视频一下”。3月29日上午,张怀宝一到墓园,就接到了深圳的电话,“快点开通啊!”红星园离办公室有三四百米远,工作人员需要将视频扫墓设备移过去。还没等设备到位,老伴和女儿就一个接一个电话过来,催了他好几回。

  工作人员将一台绿色的小推车推到墓前,将摄像头装在推车上方,又将推车里的网线拖出来,接到墓地一角的网线转换盒上。工作人员一声“好了!”,张怀宝赶紧站在岳父母墓前,他用手拨了拨墓前的碎树枝,又将前天献的花瓶摆摆齐。手机又响了,“看到了!看到了!爸妈墓前的杉树还在动呢!”老伴在电话那头大叫起来。“爸,也看到你了!你在打电话!”女儿也叫起来。“呶,宝宝,这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墓。”女儿还指着电脑给小孩看。

  据功德园工作人员介绍,该园是全国首个开通视频祭扫的墓园,自从该园3月15日开通视频祭扫以来,已有10多名家属视频祭扫了亲人。“深圳、北京,上海都有,基本都是外地的。”工作人员称,视频祭扫开通后,很受欢迎。

  实习生 王红蕾 快报记者 许小红

  寻找最后的“坟亲家”

  坟在这里一天,就要照料好

  每到清明前后,黄金山农花社区60岁农民张少友最忙了,陆陆续续的人从南京城或是外地赶到黄金山墓地上坟。作为他们的“坟亲家”,这两天他忙着接待,陪着他们一块去“挖帽子”,祭扫先人,真有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味道。

  一人管100多个坟

  张少友是黄金山一带土生土长的农民,做“坟亲家”有25年了。在他的印象中,自古人们就说黄金山风水好,这一带很早已是墓地,过去是行政村,村上的人家家都做“坟亲家”。“听我爷爷说,从我太爷爷开始就做了‘坟亲家’,在南京‘坟亲家’这一说法300年前就有,估计是清朝那会。那时城里人家中有人去世,没地方安葬,就安葬到农村来,在当地找个人来专门照看墓地,平常帮忙打扫打扫,就这样结成‘坟亲家’。”

  现在张少友手中照管的墓有100多个,方圆2里,老张在社区有份看门的工作,空闲的日子就是照料这些墓地,虽然要管的墓地很多,但哪对哪,老张一点不犯糊涂。

  “挖帽子”是扫墓老风俗

  清早,老张刚刚送走一拨人,从南京城赶来的刘先生一家也来给父母上坟了,事前他们已经电话联系过了。老张拿着铁锹,早早守在路口,刘先生和儿子、女儿举着杨柳枝老远过来,老张迎了上去,刘先生握住老张的手,亲切地称呼他“老哥”,“最近还好啊?”老张连连点头,“好,好。”大家一路寒暄,一起朝着墓地而去。到了坟墓附近,老张挥起铁锹,在地面上画了四个圆,挖出四个“帽子”,上窄下宽。刘先生必恭必敬地把帽子窄的那头相对,两个一叠放好,上面插上杨柳枝,在墓前放上两束菊花。全家排好,深深鞠了三个躬。

  一旁的老张解释道,“挖帽子”是有讲究的,单穴挖两个,双穴挖四个,上面一定要有青草,万古长青。两个一叠,下面是头,上面是帽子,意味着有儿女有后代,香火后继。上面再插上根杨柳枝,“要知道杨柳的存活率很高,折下插在土里它也能活,寓意着代代清,成活率高。”杨柳上还要系着红色的飘钱,表示是儿女们来上的坟。“这些都是南京祭扫的老风俗。经过雨水,帽子会变得更坚实,等到来年清明扫墓时,再把它们换掉”。

  现在坟亲家可不多了

  送走刘先生一家,老张说,估计大家又要一年后才能见到了。老张结的第一个“坟亲家”是由父亲介绍的,那是1982年。“那时候大家关系可亲了,来扫墓前先上门找我,带着两条鱼,新鲜的蔬菜,还要请我们全家吃饭,我们也要准备东西招待他们,吃完饭还一起拍照。到后来通常一年会给些酬劳,多的有上百,少的几十”。

  25年了,老张很欣慰的是,大家对他这个坟亲家都挺满意的,有些人还结下了十几二十年的交情。“比我小的叫我老哥,大的叫老弟,不仅是清明,有些人平时还打电话叫我去城里玩呢。”老张说,现在这里做坟亲家的人不多了,“老的干不动了,有些已经走了,小的则出外打工了。何况统一管理的墓园也多了,就不需要咱坟亲家了”。

  记者在花神庙也见到了几位曾经做过“坟亲家”,现在已经改行的老人。他们回忆:那时候这一带的农户都有地,城里人来看地,农民就把家中一些小土山的地卖给他们做坟墓。老人们说,五六年前,花神庙公墓拆迁了,附近的地也开发盖起了商品房,附近一带做坟亲家的越来越少了,现在也就是黄金山那一带还有坟亲家,都是一些刚涌现的新“坟亲家”,他们专门在清明扫墓之际帮人锄草、挖帽子,赶着清明季节赚一票。

  快报记者 赵丹丹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