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教育部等 16 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显示,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要优先安排其配偶就业;其子女如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和高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 3 月 30 日《新京报》 )
16个部委讨好的意图很明显,为了使留学人员纷纷投入祖国的怀抱,不惜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据统计,截至 2006 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 106.7 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 27.5 万人,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接近 4:1 。然而,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起飞阶段,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保持在 2:1 为最佳,这个比例被称为“ 最佳黄金回归比例 ”。因此,出国留学人员学成不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
站在这个角度分析, 16 个部委向海归示好,讨好海归具有一定的现实积极意义。然而,在笔者看来,此举却是弊大于利,一方面,它以讨好海归为初衷,却损伤了海归以外的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平等就业、平等升学的朴素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伤害了大多数人的感情,并且,社会公众对海归在报酬、申报项目、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等方面拥有特权或许尚可以原谅,但如果将这种特权世袭至其子女,进而破坏高考录取公平的话,那则是不可谅解的了。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警惕海归所拥有的特权的示范作用,既然海归子女能够在高考录取方面享受优待,那么其他社会群体呢,他们中的一部分或许是手握一定公共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或许是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的社会精英,并且,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定比海归们的学识更广、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业绩更突出。如果仅仅给海归们以特权,是不是意味着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不公平。既然如此,我们很难保证海归子女的特权不会被既得利益者泛化和盗用,进而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丧失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这将是一件后果十分严重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近五分之四的留学人员之所以选择滞留国外,并不是他们全都见利忘义,不怀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甚至恰好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然而,他们之所以在学有所成后不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子女在升学方面没有特权,而在于国内创业环境不成熟、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如果不从管理体制等软环境上下功夫,而寄希望于照顾海归子女升学等方面的小打小闹,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令人满意的实际成效的。
(徐光木 湖北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