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搬家、不建新楼”是老吴的底线
上午9时,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工委书记刘红等一行来到老吴家,详细了解了具体的情况,并对老吴家(江苏路25号)的保护现状给予高度肯定。刘红对吴维成及其家人再次表示,市区两级政府一定会“妥善解决老吴家的事”。
刘红问吴维成,现在有什么想法?吴维成的态度很坚决:就是不希望搬家。刘红说,政府各级部门对他家的事非常重视,不搬出民国建筑的想法是可以考虑的,但老吴自己要拿出一个保护方案,政府部门要专门研究具体的解决思路。
一番商量后,吴维成等兄弟五人给出自己的想法,简简单单的一页纸上,底线:不搬家和院中规划要建的仿民国小楼不能建,对于具体的保护思路只是“一如既往,积极配合”。
以房养房搞不成,维修资金没法筹
红红的地板被刷得挺亮、窗户上玻璃一块不缺……走过77个年头的吴家民国小楼,之所以很硬朗,靠的是多年来吴家后代几次大修和平常的保护。
“为了保护房子,我们前前后后花了100多万。”吴维成说,1980年搬进来时,自己单位厂车在城里找不到地方放,就存放在他家的院子里。吴维成不收单位一分钱,唯一的要求就是单位能够帮自己修修房子。
2000年,吴维成退休了,单位的车子也不停在这里了。为了筹措维修资金,吴维成在自己的门口搭起几间“违建”门面房,靠不错的租金换来维修款。
时间消逝,维修的成本伴随着房子的慢慢变老而越来越高,缺口也越来越大。万般无奈之下,吴维成把小楼的一层腾空,租给了一个外地的企业,换回的租金依旧补进了维修。
“可如今,门面房已拆了,原来租来办公的房客也因拆迁而不续约了。”已经不能“以房养房”的吴维成,开始有点着急,“按道理,小楼今年又该修修了”,但维修资金却成了眼下的难题。
委托快报征集保护方案
“办法总比困难多!好好保护这个房子是最重要的。”保护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每年要缴的税费就有1万多,但吴维成信心十足。倒是昨天政府要求提供保护方案,让他陷入了深思:下一步,自己究竟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产权虽是自家的,但它是颐和路街区的一部分,颐和路街区是南京市民的。”吴维成说,自己以后肯定会把院子里搞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但现在,他最想做的是,把外边的围墙修修好,甚至还要把后院文革期间盖的平房改造一下,与整体风貌更协调。
至于内部的结构是否要改造?究竟该怎么筹措维修资金?是不是可以继续把一楼出租出去?如何让院子里的环境更上一层楼?老吴昨天对记者说,想通过快报听听专家和市民的建议。
今天,快报将开通热线96060,向大家征集关于江苏路25号民国公馆的保护方案,欢迎专家和市民建言献策,市民也可以登录www.lifenanjing.com.cn参与。快报记者 尹海峡
快报跟踪报道的“颐和路12地块环境整治工程,两证户主不想搬家”一事,又有重要进展。昨天上午,受鼓楼区区委书记鲍永安的委托,该区宁海路街道工委书记刘红一行与房主吴维成再一次沟通,内容是“老吴不想搬家的思路可以考虑,但得拿出具体的保护方案”。
连续三天的追踪报道,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部门已经针对此事有了明确的表态:不搬的想法可以考虑,但得有个保护方案。而对于事件的主人公吴维成来说,昨天晚上一定可以睡个安心觉了。
回头看看这几天的采访,让我震撼的不只是这位59岁的老吴,为了祖上留下来的这幢民国建筑,数十年如一日地筹集维修款,延续着这幢民国建筑的寿命,甚至传递着那段鲜为人知的近现代史。
让记者感动的还有市民。老吴告诉记者,报道见报后,不少市民特地到房子里来看一看、走一走。还有一位老人,在吴家的大门信箱里,放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家的民国建筑保护得真好,要坚持。
而如果就此事件展开更为长程和多面的思考,看到的就是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视,还有观念的更新。
与别的城市对历史街区改造习惯于推倒重来相比,南京颐和路公馆的改造,从头到尾则充满着对历史的尊重:只拆公馆周边的违章建筑、不动一幢原汁原味的民国建筑,这不能不算是一种进步。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政府的思路伴随着人们对保护方法的理解,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初的酒吧街方案,已被否定;而在拆迁的过程中,对于老吴希望留下来继续保护老宅的要求,政府不遮不掩,积极认真研究。留给我们的是,不仅是政府对民意的充分尊重,还有对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全面创新。
争论不要紧,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更好地保护好祖上留下来的那些财富和那段历史。
江 苏 路
花 坛
大树
大树
主 楼
平 房
平 房
车库(现为门面房)
走 道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