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2版: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生死现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生死现场
一位曾被保险公司拒保的排爆警察
田雪亭
  公务员?嗯,不错。警察?有点犹豫。特警?不会吧!排爆?晕倒,不办不办!

  这是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大队主排手张成遭遇的一场尴尬,场景是在保险公司。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原本准备做他生意的保险公司业务员掉头便走。

  主排手下令:紧急疏散

  3月26日,下午4点。

  快到下班的时间了,已经习惯了紧张刺激场面的张成感觉有点无聊,对着空荡荡的桌子,想起了才6个月大一点的儿子的笑脸。

  就在这时,桌上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哪里?好,好!一定不要动,我马上出发!”张成接听电话后,语气顿时急促起来。位于河西振兴路附近的一家工地挖出一枚炸弹,现场工人不知所措。张成当即责令现场民警首先将现场包围起来,疏散工人。

  20多分钟后,张成携带专业工具赶到了现场。在凌乱的工地挖掘现场,一枚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弹躺在地上,弹身完整。张成叮嘱现场民警先行后退10米后,他独自走了过去。迫击炮弹并不大,只有30厘米左右,他绕着炮弹观察了两圈,竟发现这枚迫击炮弹引信完好。也就是说,一旦不慎碰到引信的撞击点,这个工地根本就不用挖土机出力了,炮弹的威力能把平地炸出一个大坑!

  张成蹲下身子,伸出两只手。左手护在引信位置,防止外力碰到触点;右手轻轻托起迫击炮弹弹体,开始慢慢起身,挪动脚步。一点一点,绕开地上的沟沟坎坎,不能有颠簸,更不能跌跤。从挖掘现场到马路边上的专用运输车,短短50多米的距离,张成足足走了15分钟,直到将弹体平放在车上,他才舒了一口气。

  “那么多人拿着没有炸,但不能说明它就是哑弹!”张成说,很多深埋在泥土中的炮弹,因为锈蚀后,引信灵敏度降低,但是,一旦触及到触点,它的威力一点不会减少。

  200多斤的榴弹“珍藏”在家里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成,身体消瘦、外表冷峻,但举手投足,都显得异常矫健,令人不由得联想起那些什么环境都能应付自如的特种兵。

  2006年夏天,一个晴好的上午,张成接到报警电话,称汤山一户居民家中“珍藏”着一枚大口径榴弹,四五个人抬不动。

  到达现场时,报警的那户居民的院子里已经没有一个人,他们的邻居也全部撤出了房子,远远地站在路口等待民警。

  “哎呀,你们终于来了!我们一家的命就交给你们了!”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上前抓住张成的手,险些跪在地上。张成当即将男子扶住,“赶紧把情况给我说说!”

  原来,前几天,男子在汤山一带开挖土石时,在一个凹陷处发现了一块大铁块,几经开挖,竟发现不是铁块,而是一枚生锈的炮弹,长达一米多。这名男子当即找来几个人,大家一起用拖拉机将炮弹运到了自己家中,放置在院子里,准备等行情好时,当做废铁卖掉。“但昨晚看电视,句容一个男子,也跟我一样挖到了一枚炮弹,他在家里用钢锯猛锯,结果就炸了,五六个人被炸伤,还有一人被炸死了!”男子看完节目才知道这种炮弹也会爆炸,于是,逃出了家门。

  听完男子的叙述,张成立即返回车子,穿上了重达30多斤的搜爆服,手持专用工具走进院子进行探测。经察看,炮弹是一枚大口径榴弹,重达200多斤,其引信等装置完好。

  “必须迅速将炮弹移走,否则一旦遇到外力发生爆炸,整个村子都危险!”张成给队里打电话,全队十几名排爆队员迅速赶至现场。绳子、木棍,张成独自将绳子一圈一圈在炮弹身上缠好,将棍子别好。10名排爆队员,踮着脚,将炮弹一点一点移到了专用运输车上,这才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太让人吃惊了!”他要干排爆警察

  2003年,南京警方组建排爆大队,擅长无线电的张成主动找到著名排爆专家、时任排爆大队大队长的郭宏军,表示自己想留在排爆大队。

  “太让人吃惊了!”郭宏军说,当时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特意追问了一遍。因为,排爆这个工作实在太危险了。郭宏军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公安部首批排爆专业民警接受培训时,全国共有三四十人,但到几年下来,当时接受培训的那些民警,先后离开了这个行业,仅剩了七八人。“为什么?太危险了,跟炸弹打交道,随时都会面对生死离别!”

  但张成觉得这事有挑战性。

  张成从小就胆大、心细。记得他上幼儿园时,一次放暑假独自在家,一名陌生男子来敲门,自称是张成爸爸的同事。机灵的张成没有开门,在院子里跟那名男子“吹牛”,没想到几句话,张成便确认男子不是爸爸的同事。两人如此一直“磨”了半个小时,男子才极不情愿地跑到隔壁去偷东西。恰在此时,小张成看到对面老奶奶家有人,便大呼捉贼,待看到大人出来后,张成便和大人一起,追出一里多路,将小偷擒获。

  如今,张成越来越发现,自己就是最合适的排爆人选。于是,冲锋陷阵,哪边有炸弹,哪边就有张成的身影。但6个月前,随着儿子呱呱坠地,张成的生活似乎又有了变化。

  每次出门前,张成都会抱抱自己的宝贝儿子,亲了又亲。而每次出门,56岁的母亲则不停地叮嘱,“小心点啊,小心点啊!”

  国外寄来的邮件上写着“炸弹”

  “炸药,一开即炸!”2004年2月的一天,南京某邮件枢纽三楼分拣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在分拣邮件时,突然发现一个包裹的外包装盒上标有这样的字样。

  邮件是从国外寄来的,莫非真是炸弹?工作人员吓坏了,当即将邮件丢在地上,逃出了门。分拣中心领导确认此事后,当即报警。

  信息很快传到了张成耳朵里,他和同事于15分钟后便赶到了现场,根据现场的复杂情况,张成和另外6名同事一起,迅速组成了7人排爆小组。

  很快,经验丰富的张成便被任命为此次行动的主排手,副排手迅速从车上取出重达60多斤的排爆服,为张成穿上。尽管时值2月份,但臃肿的排爆服穿上身子才几分钟,张成便大汗淋漓。

  随后,在副排手的协助下,张成佩戴专用的排爆器材,一点一点地向可疑邮件靠近;围着邮件观察一分多钟后,张成伸出携带的x光机,对着可疑邮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探测。

  “注意,有情况!”坐在指挥车上的指挥员通过监控屏幕,发现x光机探测的物品里面有电池、电线等电子器材。这是典型爆炸物的特征!指挥员在提醒张成后,果断决定采取第二套方案,即设法首先将可疑物品移至偏僻地点,然后再进行拆卸。

  事发地点是闹市区,移走是最好的方案。

  任何一个涉爆可疑物现场,第一个移动物品的排爆人员是最危险的。但是,作为主排手的张成没有畏惧,他首先撤回到指挥车旁边,根据刚才与同事对x光机所照图片的分析,初步确定了移动方案。

  两分钟后,张成再次踱至可疑邮件旁边,熟练地运用机械手,抓住了邮件两角的安全着力点,之后,平稳地将可疑邮件抬起,慢慢地将其移入排爆罐车内。

  第一步结束后,排爆罐车载着可疑邮件和张成来到了郊区的偏远地带,张成按照预定的拆卸方案,使用排爆器械对可疑邮件进行了手工拆除。一个小时后,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张成完成了全部工作。

  令人想不到的是,里面不是爆炸物,仅仅是一台普通的数码相机。

  后经联系当事人,原来当事人害怕邮件被别人私自拆开,随便写了这么几个字。

  曾经

  遭遇拒保

  “连保险公司都不敢给他上保险,你说这个工作危不危险啊!”昨天上午,记者在特警支队排爆大队采访时,一名队员悄悄地告诉记者,包括张成在内,他们整个大队都是保险公司最害怕的对象,“他们不敢保!”

  “其实,这事能理解!”当记者就此向张成核实时,他告诉记者,确有此事。据张成介绍,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排爆大队领导对他们这些队员特别关心,专门找到了保险公司,为队员投保。但奇怪的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问下来,当人家知道了这些民警的身份后,所有保险公司都打了退堂鼓。

  直到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出面协调,才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做这个事情。但仅仅一年,保险合同结束后,这家保险公司就再也不敢保下去了。

  张成告诉记者,保险公司作为商业运作公司,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毕竟属于高危职业,你不能要求人家明知道要赔钱还逼着人家去赔钱吧!”

  张成,这名专门研究拆卸炸弹的主排手,因为其突出的表现,近期被江苏省公安厅授予三等功。

  快报记者 田雪亭 文/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