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解禁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0060亿元。
进入3月份,“小非”减持公告依然不绝于耳,引起市场格外关注。但解禁股份的流通并没有阻止市场的上升步伐,在上升趋势中这种扩容压力很容易被消化。与一般投资者相比,“小非”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更加了解,尤其是作为发起人的“小非”股东。作为信息充分的了解者,在“小非”大量减持之后股价反而节节攀升,无疑这些减持的股票被市场投资者积极买进,尤其是部分股票在减持后的上涨幅度十分可观,机构资金参与其中身影显现。面对越减持股价越高现象,到底是“小非”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获利丰厚是减持主因
对于“小非”的减持行为,最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丰厚的获利促使其落袋为安。有媒体对减持的“小非”进行采访显示,减持部分股权是锁定投资收益,不代表其不看好上市公司发展。之前几年股市十分低迷,这些股权投资收益不明显,如果考虑到资金占用成本,甚至有可能是亏损的。但最近一年多的股票市场大涨,使得这些股权的成本优势凸显,而股权分置改革又使股份获得流通权力,使收获利润成为“小非”的首要选择。
成为创投退出渠道
在解禁股份减持大军中,中小板公司为数不少。同时有资料显示,在减持的中小板公司中,很多股东带有风投背景。
自2004年中小板设立以后,共有13家中小板公司上市时其前十大股东有风险投资背景,涉及风投机构23家,持股总数1.5亿股。风投资金本来就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上市后退出是普遍的选择。风投经过多年对上市公司的投入,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报期长,一旦有机会套现自然会获利了结。其减持行为更多考虑的是投入资金的收回与预期收益的兑现,对于上市公司后续发展、估值和成长性不会考虑过多。
市场更加看重上涨潜力
机构投资者、市场一般投资者与“小非”股东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他们的身份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交易品种是流通股,由此其对股票市场本身的运行、上市公司股价更为关注,更加敏感。
进入2007年,股指虽然出现了大幅震荡,但依然迭创新高。而以中长期发展眼光看,3000点位置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仍属起步阶段,未来的上涨空间极其广阔。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些减持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当然在指数上涨的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十分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之所以在大涨之后仍然敢于买进,想必也是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业绩增长。
到底谁错了
“小非”股东的减持行为与市场及股票的上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么到底谁错了呢?其实很难下结论,因为不同的投资主体看重的东西不同,由此造成了投资策略的差异。
投资也好、投机也罢,都讲究风险收益匹配。作为一般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益有个大体的评判。对于谨慎的投资者而言,未来两三个月是“小非”集中释放期,可以考虑适当回避;对于激进的投资者,每次股指回落都是买入机会,而遭“小非”减持的股票只要没有出现明显下跌,应表明有资金关注,尤其是基本面良好的,都可以继续持有。
西南证券 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