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拾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能走到今天,其中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本书全方位再现了50年间中国国防尖端科技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相关决策内幕,到数十万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细节,从几个军事大国间的航天航空生死博弈,到导弹部队将士的长空驱敌,都得到生动充分的展现。
梁东元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友情推荐
克里姆林宫准备下手了
1969年8月20日晚。
一年前的这个时刻,苏联大兵过境,侵入了捷克。一年后的这个时刻,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神色紧张,在听完了勃列日涅夫从果戈里大街苏军总部打来的电话后,立即紧急约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并火速赶到了皮埃尔酒店,与基辛格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密谈。
“中国对苏联的战争挑畔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的战略目标做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以便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我奉命征求贵国对这一行动的意见。”
基辛格闻言,内心不由大吃一惊,顾不上保持一位资深外交官的风度,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虽然中苏交战似乎早在西方的预料之中,但苏联真的要准备大干一场了,并且要使用可怕的核武器,令这位一向沉稳的博士也感到十分震惊。
“难以置信……不是开玩笑吧?这个计划太可怕了,大使阁下。”
“我们保证只攻击军事目标,决不会伤及无辜的生命。核当量的施放肯定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会造成环球大气污染,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多勃雷宁话虽这样说,语气却显得毫无把握。他不安地扭动了一下身体,“苏联希望美国能予以理解,我们认为,这是符合我们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
两个人通霄达旦地谈了几个小时,基辛格站起身来,同多勃雷宁握手告别:“我本人现在对此无可奉告。但是请大使相信,我会立即报告总统的,请等待我们研究后的意见。”
同毛泽东相比,苏联人对于和自己打了多年交道的美国人,了解得实在是太肤浅了。
和基辛格从皮埃尔酒店分手后,随即发生的事情是多勃雷宁万万料想不到的。基辛格匆匆赶回白宫,向尼克松报告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发动核打击的计划。白宫立即召集会议,在紧急磋商后,出于对美国世界战略利益的长远考虑,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办法,将这件事捅了出去———
美国将克里姆林宫给出卖了。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用醒目的大字排出:“苏联欲对红色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巡航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双城子导弹基地、罗布泊核基地,以及北京、长春等重要战略目标发动外科手术式的核袭击……
这条看似十分随意的报道,很快便到达了中南海。风起云涌,就在中苏核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九个字的应对之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称霸”,除了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立场外,也是想给美利坚合众国一颗定心丸吃,使美国人能够放心地从越南撤退———果然,三年后,尼克松在基辛格事先秘密打好前站的精心准备下,飞越大洋,悄悄来到了北京,在漫长的25年间只是恶面相向、拳脚相加的两个巨人,终于开始了打破僵局的对话。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美国和苏联的卫星及地震监测中心,几乎同时测收到了中国西部能量巨大的震动信号———中国在连世界各国都为其日夜担心受到核打击的严峻关头,竟大大出人意料地动作起来,进行了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试验和一次高爆试验。
然而,爆炸的巨响早已归于沉寂,西部大漠深处的蘑菇云早已消散殆尽,中国却一反常态,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继续保持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