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嗑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鲜书候尝
· 《论语》不是“心灵鸡汤”
· 袁世凯默许伪族谱
· 还古人一个真面目
· 一本纠缠于八十年代的旅行记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2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论语》不是“心灵鸡汤”
倪宁宁
  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设“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讲座,火得不行;她的两本新书面世没多久,就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本周一,于丹的两位同行———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傅元峰、李昌舒博士做客“生活南京”,就于丹现象与网友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在本质上,于丹和上个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汪国真有得一比。”两位博士给于丹的定位很形象。

  借《论语》推销休闲散文

  与记者一样,两位博士都没有想到一个学者会因为讲授《论语》的缘故成为大众明星。《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性文献,因为年代久远,也因为它本身也是一哲学著作,客观上很难为大众理解和接受。“事实也是这样,于丹火了,但是她的成名并不是因为她讲授了《论语》,而是因为她借《论语》这张虎皮,推销了她自己的‘心灵鸡汤’,她的书不是什么学术著作,不过是本休闲散文而已。” 李昌舒认为,“心灵鸡汤”受大众欢迎一点不奇怪,发行量大得吓人的《读者》杂志,它之所以畅销,跟它的心灵鸡汤的定位不无关系。傅元峰把于丹与上个世纪80年代走红的汪国真相提并论,“汪国真的诗歌大卖,但是他的‘成功’与诗歌没有关系,他和他的诗歌在诗歌史上没有任何位置,同样的,于丹的畅销与《论语》,与学术也没有关系,他们俩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善于煮‘心灵鸡汤’。"

  误读《论语》,误导大众

  有人火了,就会有人出来灭火。很多学者指出,于丹在解释《论语》的具体词句时,有很多硬伤。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按于丹的理解,《论语》是和她的心灵鸡汤相契合的,要不然她也不会讲得那么得心应手。很显然,她误读了《论语》,她一个人这么认为没事,可是她上了讲坛,出了书,问题就不简单了,她带着她误读的观点说给大众听,显然也就误导了大众。” 李昌舒认为,在她影响下,大众就有可能误把《论语》当成了一本心灵鸡汤,这是很荒唐也很危险的后果。傅元峰则对于丹的心灵疗法不以为然,“一个人在社会上遇到了挫折,他不勇敢地面对现实,在现实中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总是依靠调适自己的心态来缓和和稀释挫折感,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他认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应该建议公众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退让到自己的所谓的内心。

  赢了商业 输了学术

  无论是于丹,还是先红一步的易中天,他们之所以红,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们借助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南大的两位博士,提起“百家讲坛”,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百家讲坛”不过是央视一个以收视率高低为衡量价值标准的商业栏目而已。一方面打着学术的旗号,而实质上走的却是商业化的路子,根本没有学术可言。傅元峰表示,“于丹在我来看是一个受害者,她首先是‘百家讲坛’这样一个栏目的产品,她站在这个讲台上的时候,已经被异化,已经站到一个生产线上。”             快报记者 倪宁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