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嗑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鲜书候尝
· 《论语》不是“心灵鸡汤”
· 袁世凯默许伪族谱
· 还古人一个真面目
· 一本纠缠于八十年代的旅行记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2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一本纠缠于八十年代的旅行记录
潘小娴
  在陈丹燕的心里,欧洲已成了她的精神故乡。她背着一只包,握着一张地图,走进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波兰……层层叠叠的异国文化风味,让她是那样的开怀、自在、放纵、紧张、沉迷、感动。

  最新出版的《漫卷西风》还是以欧洲为主角,主要记录奥地利、德国之行。

  与前几部欧洲随笔不同的是,《漫卷西风》着重纠缠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旅行记录,正如陈丹燕在《漫卷西风》的序言里如此述说:西风浩浩荡荡地摇撼着我半生的生活。这本书,是特别为我的同时代人写的,我们有着共同的回忆。在我的生活里,那些共同经历过的浩荡西风,演化成维也纳的日日夜夜。

  所以,她的旅行记录有着很多上海的故事和回忆,这种对比,鲜明得可爱、华美,却也惆怅,于复杂的感情中,对欧洲有了一种更物化更真实的感知和思索。比如,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生们学交谊舞是当时的一种时髦。而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种时髦融入了欧洲文学史和音乐里:“当他们终于跟上了拍子,开始小心翼翼地退进,生涩地旋转了一小圈。众目睽睽之下,他们不敢看我们,也不敢看对方。他们的脸尽量地庄严和抒情,像欧洲文学史的必读书目里描写过的那些舞会里的人一样,渥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尼娜,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有普希金的长诗里描写过的那些舞会。但是他们的脸上有着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才有的勇敢和懵懂,以及仿佛恼怒般的害羞。”

  这个舞会的场景,的确是那一代人的共同体验。而在陈丹燕的笔下,却因为欧洲这个文本的加入,舞会就有了一种不平凡的魅力,那就是一种对文化的共同追寻和向往。陈丹燕以一个小小的视角,就透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范,这就是她随笔独特耐人寻味的品位。虽然所写也只是“陈丹燕的欧洲”,但她的一双眼睛很尖也很特别,总是盯上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并且有她的新发现。那些她喜欢的,打动了她,多年之后仍留在记忆中的事物,也许别人觉得平常,可经由她的描述,就独有一种韵味和情调。

  陈丹燕的文字里一直有一种“用了许多日子,被客人的纸烟熏黄了的”时间慢慢过去的沧桑感,即使面对血腥和残酷,她也不会言辞激烈,一笔一笔地慢慢写来,却让你的心隐隐作痛。

  她如此写奥地利的沧桑,“那里无所不在的金色———奥地利人内心真正的颜色———将灰绿色里的惆怅调和成文雅的炫耀和精致的享乐……地球上,哪里能容得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这样奢侈的生活态度呢。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成了分割后小小的一块德语区,像个断手断脚的残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差点连国都亡了。奥地利的历史,简直像一出在歌剧院上演的戏。”温温婉婉的文字,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奥地利的疼痛,那种痛,却蕴着温文尔雅的感伤,缠绕得你透不出气来。

  她对欧洲城市的感悟,文字总是那么让人莞尔。“维也纳是个不光有温文尔雅的感伤,而且也时时把玩这种感伤的絮絮叨叨的城市,非常布尔乔亚。”“在柏林得做个一板一眼负责的人。但在维也纳,脆弱和崩溃本身就是正当的理由。有了弗洛伊德和他的病人们,茨威格和他小说里的女人们,克里姆特、瓦格纳和他们那些阴郁的、充满情欲的金色曲线、千奇百怪的隐衷都可以得到宽恕。”寥寥数语,就把不同城市的风格如此鲜明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她的细腻、婉约的文风,使她的文章中虽然不乏琐琐屑屑,却又大雅得让人共鸣。 潘小娴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