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哺乳动物只能依靠地面振动来感知世界,直到1.2亿年前,“阿氏燕兽”的出现,哺乳动物才有了耳朵,真正听到这个世界的各种声音。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披露了这一消息。这一研究成果是由南京大学罗哲西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陈萌,以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李罡副研究员共同发现的,专家们称,这个新物种为哺乳动物进化提供了珍贵证据。
燕兽以昆虫和蚯蚓为食
“阿氏燕兽”化石静静地躺在南京大学的博物馆里,被劈成两片,长15厘米,只有30克。它那纤细的骨骼和已经纤弱到几乎无痕的毛发也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辨认清楚。目前像它这样的物种世界上仅此一只。
研究者告诉记者,“阿氏燕兽”拥有26根胸椎和腰椎,而多数陆生哺乳动物只有19到20根。更多的椎骨使得燕兽体形增长,与它相对粗短、原始的四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体形十分适合燕兽在地面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燕兽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它就是那个世界的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相当艰难,白天燕兽躲在洞穴里不敢出门,直到天黑其它动物都熟睡的时候,它才有机会出来觅食。”
“燕兽的牙齿也很特别,是典型的三尖齿类。”研究者说,它们以昆虫和蚯蚓为食。
燕兽化石由村民发现
丰宁县地处冀、辽、内蒙古结合地带,境内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已经发现鸟类、鱼类、恐龙类、昆虫类和植物类等多种,保存的完整性在国内堪称首屈一指,属于世界级的化石资源宝库。这里吸引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
2001年6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宁丰县的一个农民给正在当地研究热河生物群的陈丕基教授送来了一块化石。陈教授回忆说,当时这块化石70%的外貌裸露在外,初步判断是古老的哺乳动物。专家表示,即便是最完美的化石也只能传达有关这个古老生物的一小部分讯息。
拿到这个化石后,中美国际专家组对其进行了长达五六年的研究, 为了让这块不会开口说话的“石头”解开生命繁衍的秘密,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用很细的针一点一点地拨开了化石的原貌,光修理化石就花费了半年时间。研究者们告诉记者,经过修理的化石逐渐暴露出生物的全部痕迹。
燕兽有了耳朵雏形
在显微镜下,科学家们发现了“阿氏燕兽”一些特别的地方。这只哺乳动物的头部有一块骨头与下巴连接并侧向弯曲,更令人不解的是,燕兽的头侧部出现了两块类似于近代哺乳动物中耳骨的骨头。难倒真的是耳朵?如果是的话,意味着,燕兽有了最初的听觉系统。
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确认,他们认为这是燕兽的中耳结构,它的中耳骨已经与下巴(下颚骨)分离,在中耳骨和下颚骨之间有一块软骨相连。这恰好是从哺乳动物的近亲———哺乳型动物进化到现代哺乳动物中间的一环。这也意味着1.2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开始用耳朵来感知这个世界。
研究者告诉记者,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哺乳动物耳部结构进化起源的线索。而这一块分布在两片岩石上、保存完好的化石,为研究哺乳动物中耳结构早期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专家表示,在中生代,“阿氏燕兽”早于其它哺乳动物拥有了听觉能力。在此之前的真兽类哺乳动物的“耳朵”是和“下巴”长在一起的,只能依靠地面振动来判断声音的来源。燕兽却拥有了独立的中耳,靠着“半成品耳朵”它的听觉更加灵敏,几乎可以听见它生存环境里的所有声音。专家说,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也与“阿氏燕兽”的夜间生活方式有关。
快报记者 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