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封面快评/封面专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让一些大学破产未必不是好事
· “熄火光雕”照亮了“熄火监管”
· 法律不能遗忘虚假广告代言人
· 让个人经营出租车是有限进步
· 记者招待会 检验“规则中国”自觉性
· 郭德纲事小,广告事大
· 欧洲政府盖楼为何如此“寒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让一些大学破产未必不是好事
王伟 王攀
  回顾一下近期的一些事件就会发现,每当民众质疑某个部门在主持某项改革事业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该部门行政长官就会马上站出来辟谣,或者反批评以正视听。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中心得出“医改基本不成功”结论,卫生部负责人马上予以否认。类似的还有,教育改革不成功、住房改革不成功,等等,无不如此。

  面对质疑,某个部门没有翔实依据的辟谣只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怀疑,甚至是愤怒。合理的是,如果人们对某个部门的工作效果存在质疑,那么,被质疑部门的领导应该心怀利益回避机制,不能自己出来反驳,而是应该引进独立的第三方,如专业调查机构,或者法院等政府机构,通过缜密的调查,给出一个客观独立的调查报道。为什么呢?你这个部门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现在还要做最终结果的鉴定者,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改革的最终效果如何,牵扯到对一个部门以及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怎能由部门领导自言自说呢?所以,笔者认为,就改革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国家亟须引进利益回避机制,规范相关部门领导人的发言,把一项改革事业的成败交给独立的第三方去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给出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才能认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少走弯路,付出尽量少的代价,换来尽量大的成绩。

  (东方晦 广东 职员)

  教育部应该学会避嫌

  ■今日视点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

  (3月18日《北京晨报》)

  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到2000亿元。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高校为何欠下那么多的债务?这跟最近几年的高校改建扩建有关。但在扩招名义下的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并未用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增加上,而是助推了高校形象工程。更可怕的是,高校浪费在形象工程上的巨款,往往还成了拼命提高学费的正当理由。

  听说过企业融资难,没听说过高校贷款难。银行为何还会不遗余力地支持高校呢?原因是,在银行看来,高校破产是不可能的。持续上涨的高校收费及高校的国有身份,也决定了其不会破产。银行的信心在教育部那里也得到进一步的坚定。周济“大学破产论言过其实”的表态,无疑给银行吃下了定心丸,只会让银行对高校的支持更加不遗余力。而接下来,高校在花钱上也将更加大胆———反正后面国家在撑着呢。而所有的这一切,只会让高校越来越注重“大学楼之大”,形成相互攀比之风。

  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持,大学贷不来这么多钱,即便是有大兴土木之心,也无大兴土木之力。国外一些基层政府都能够破产,高校为什么就不能破产?在我看来,教育部不妨就让那些负债累累、形象工程严重的高校破产,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让大学的改建扩建之风刹车,对大学的发展未必不是好事。

  (王攀 河南 职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