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被指骗取国家级项目
经费2000万
■三条匿名举报信息指向北大长江学者
■科技部称举报者没有真凭实据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73、863计划居然选错首席科学家了?以致数千万元科研经费打了水漂?
从1月29日到3月8日,网上先后出现了3条举报信息,指责北京大学长江学者李凌松教授在2001年立项的“973项目”里,花了5年时间和2000万元科研经费却没有做出成果,最后向原清华大学的裴端卿教授买论文署名权来“交差”。发帖人用的是“怀疑”“估计”等词语,但在帖子中列举出大量论文作为“佐证”。
记者对此事分别向科技部等当事方进行了求证,被告知此事“查无实证”。
“新语丝”的帖子
指向北大长江学者造假
3月8日,一篇题为《中国的干细胞研究骗局》的帖子出现在中国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首页。发帖人显示为“胡未明”。
在这篇帖子里,胡未明把矛头对准了2001年由科技部开始支持的“973项目”中的《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称“科技部决策的背后是一群所谓的科学家,从以上科技部官方发布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一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无知与狂妄。”
帖子更是指名道姓地指出了三位学者的名字: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李凌松教授,挂职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会珍教授,原清华大学教授、现在中科院工作的裴端卿教授。
“五年过去了,连一篇像样的研究论文都发表不出来,可见该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水准。李凌松最后为了交差,掏钱向原来清华大学的裴端卿买了一篇论文的署名权来交差。原清华大学的裴端卿(现已转至中科院)也凭借两篇JBC一下混成了中国的干细胞权威。”
“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就是这样被科技部的无知官员还有一批科学骗子给挥霍的。”在发帖人“胡未明”看来,中国科技部从2001年开始花费数千万元支持的“973计划”中的干细胞研究,竟是一场“骗局”,并以此质疑李凌松教授的一个新项目,也就是2006年底刚刚通过立项的“863课题”———“干细胞和组织工程”。
博客罗列论文“佐证”
不知是不是巧合,记者发现披露此事的还有两处,其中一处是3月2日零点开通的博客,博主名为“小声嘀咕”(blog)。“小声嘀咕”贴出了一篇博客文章,题目是《973干细胞项目专家李凌松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小声嘀咕”具体针对的是2001年科技部资助的两大973干细胞基础研究课题之一———《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李凌松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小声嘀咕”列举了李凌松的23篇论文,其中20篇涉及干细胞。“小声嘀咕”认为,在这23篇论文中只有10篇可以算作李凌松的“成果”,因为其他的论文中李凌松并不是“通讯作者”。一般来说,“通讯作者”可以等同为论文“第一作者”,是论文贡献大小的表现之一。并且,这其中只有3篇论文与胚胎干细胞有关。而这项耗资2000万元的国家“973项目”课题中,李凌松和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负责的是《胚胎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的研究》和《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两个课题,正是以胚胎干细胞为研究对象。
科技部网站
发现相同举报信息
当记者在中国科技部网站查询有关李凌松负责的“973课题”和刚刚立项的“863课题”信息时,发现在“公众问答”版块中,有一位名为“张浩东”的网友留言反映问题,时间是2007年1月29日。
“李凌松作为973的首席科学家承担课题已经5年多了,现已到结题的日子,但是他做出的成果实在有限,从他已经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同时有另一该专业教授,而第一作者又往往与那个教授属于同一机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干细胞领域,高度怀疑李凌松利用科研经费换取文章署名,充当包工头。”
两个月的时间里,李凌松突然面临这样的指责,是否同一人所为?记者先后对这3个帖子的发帖人作了核实。
新语丝网站的主人、著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说:“‘胡未明’是化名。我知道他是谁,但没有他的同意,我不能告诉你。”
记者试图联系其他两人,都联系不上。
“张浩东”是李的部下?
科技部那个举报信息的举报人张浩东,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李凌松是北京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科宇公司临床合作部经理的名字正是张浩东。
两个“张浩东”是否同一人?“是,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是我们公司临床合作部的,但去年10月被公司解聘了。”科宇公司负责公共关系事务的纪先生说。说到为何解聘,纪先生没有透露详情。
三个帖子
都是匿名举报?
3月13日,记者就此事向科技部相关部门作了核实。科技部新闻办工作人员陶先生告诉记者,1月29日,科技部信访办看到这条信息后,就与举报人张浩东取得了联系。
“他自称是和李凌松有合作关系的一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合作的时候觉得李凌松的水平不高,写不出那样的论文,所以他怀疑李凌松用钱买来了别人的论文署名权。但他没办法提供任何证据,仅仅是怀疑。”陶先生说。
“网上的发帖太混乱,谁也不知道新语丝上发帖的人和新浪博客的‘小声嘀咕’是不是就是张浩东,而‘张浩东’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姓名。当时回复之后张浩东那边就没下文了,不知道为什么两个月后又在网上出现了。我觉得不能排除有人以此公报私仇。”陶先生说。
当事人否认出卖署名权
李凌松教授目前在意大利进行学术工作,而记者联系上了另一位当事人,就是被网友指责为科研经费出卖论文署名权的某教授(应其要求,隐去姓名)。对网上的指责,某教授认为毫无意义,但还是作出了一些回应:表示绝对没有在作者栏里面写过他的名字。
方舟子对文章已作验证
“新语丝”网站的这篇文章先是发到方舟子邮箱的。“他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查证,我只需要在网上的论文库里搜索一下。他列举的那些杂志,都是国外的没错,但水平不高。”学生物出身的方舟子说。
掏钱买署名权?绝不可能
科宇公司副总经理杨勇女士说,科宇公司所用的研究技术均是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当记者提到帖子中的“用科研经费向裴端卿买论文署名权”一事,杨勇很惊诧地表示“绝对不可能”:“我自己参与写的东西,怎么会署别人的名字?”
科技部:查明举报人无真凭实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由于是1986年3月提出,故得名。
“863计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据《青年周末》
何为“863计划”?
1997年3月由中国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973计划”的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何为“973计划”?
“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不少名校程度不同地在催生教育(学术)腐败的摇篮”,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斩钉截铁地说。但当记者问他,这个程度到底是什么程度,他是否去做过实地调查,他有没有权威的数据和调研报告支撑自己的论断时,他并不认为这些东西是建议中需要提及的东西。
被多个媒体誉为“言者” 的洪可柱因为长期以来关注教育公平为公众熟知,本次人代会期间,他因为点名批评名校学术腐败以及名学者利用职务之便圈钱再次成为“明星代表”。
3月10日,洪可柱告诉记者:“选四大名校做靶子,主要是因为它们名气够大,把它们拿来举例比较容易说明问题,并不是说它们的学术腐败程度最严重。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再说,教育界存在着不公平、学术腐败,这些学校的确有突出代表性。”
四大名校被轰学术腐败
◎洪可柱
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顾问。
观点: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四大名校现状:一、投资巨大、浪费惊人、亏损严重、创新乏力;二、学术腐败盛行、欺世盗名成风;三、名牌大学一批名流已经沦为江湖,著名学者公开为腐败行为辩护;四、上市圈钱、与民争利、为外国资本家培养高精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