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3日,陶林二公祠这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时间过去了5年多,复建工程终于启动,新址确定在总统府东苑。新的二公祠将是什么模样?记者昨日专访了有关负责人。据了解,当年拆下来的300多个旧构件,将在复建中重获新生。古建筑复建中,几乎用的全是“老零件”,这在南京还是首例。
新选址距离旧址140米
陶林二公祠原址位于长江东街4号,光绪九年(1883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为表示他对民族英雄林则徐和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陶澍的追慕景仰之心而建,199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里面已居住了51户居民,导致内部墙体结构损坏比较严重,但整体形制保存尚好。
2001年南京举办华商大会,有关部门当时考虑到大行宫市民广场总体改造效果、中山东路沿线景观,对“陶林二公祠”实施拆移复建。2001年6月,陶林二公祠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后,长江路4号这块地的用途几经变化。
而陶林二公祠何时何地复建一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去年6月,玄武区建设局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合作完成了“陶林二公祠迁建立项报告”,原先考虑是重新回归长江路,可原址已开建省美术馆,二公祠无处安家;规划、文物部门也曾想过放在北极阁、九华山两地,但毕竟离原址太远了。
江苏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总统府管理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曹林告诉记者,最终总统府拿出了东苑的一块绿地,离陶林二公祠原址仅140米,比较起来,这是最合适的地方了。而总统府曾是两江总督署,与左宗棠和陶澍身份也相符。
“老零件”在仓库呆了5年
在陶林二公祠被拆的10天后,有关部门就向社会公开承诺将尽快复建二公祠。虽然一拖5年多,但很多原来的构件总算得以保存下来。
在总统府的仓库里,记者看到了这些构件。一根根柱子码得整整齐齐,精美的拱斗,有人物图案的砖雕,古老的窗格透析出岁月的痕迹。总统府负责该项目基建工作的李勇介绍,这些东西拆下来之后一直封存在后宰门一间仓库里,去年12月总统府刚接手,原先负责保管的人交给他的时候松了一口气,跟他说,总算是交出去了。自从看管这些宝贝以来,就没有过好一个安稳年,因为原先仓库周围全是民房,过年到处都有人放鞭炮,万一烧起来那责任可就大了。
在保存目录上,记者看到,二公祠的主要木构件基本保留下来了,共349件,包括14组拱斗、南厅的门两扇;此外,还有24件石墩、人物图案砖雕刻3组。
专家为木构件一一体检
不过,由于拆除人员的不专业,有些构件还是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担心它们不能承受复建功能,总统府还特意请来了东大专家为木构件做了次全面的“体检”。
李勇介绍,结果发现,柱子、大梁以及枋都存在腐朽、虫蛀、裂缝、缺损等现象,正厅28%“健康状况”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44%有一定危险。东厢、前厅的状况也差不多。所以,在复建之前得先对这些木构件做修复加固,虫蛀的部分要先剔除掉腐朽部分,保证修复后严密对缝,两头还要加设铁箍。
一块块拼出当年的模样
新的陶林二公祠究竟会是什么模样?李勇介绍,有关陶林二公祠的档案资料很少,为此,特意邀请了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古建筑专家张十庆教授,承担陶林二公祠的复建设计。
经过大量收集整理,专家才摸清:2001年被拆除前,二公祠建筑面积479平方米,院落面积683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形制为二进三开间,其中有前厅、大厅、左右廊,构成一个近正方形的院落,院落东侧为厢房。至于建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的,由于拆迁时编号混乱,已经完全搞不清楚哪个构件是在哪个部位。张教授又带着3名学生,将保存下来的构件一块块拼装、重新编号,再结合仅有的几张照片,总算复原了大致的模样。
据了解,陶林二公祠项目定性为“文物异地复建”。有关人士介绍,复建提出了“三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色彩”。二公祠为砖木结构,除了木构件,还要用到青砖。李勇说,为了这种青砖,他跑遍了南京、淮安、苏州都没找到,“青砖工艺很复杂,而且必须是那种破破的小土窑烧制,大窑根本烧不出来,而且砖坯做好了要阴干,不能晒太阳,又不能淋雨,还不能挨冻,一冻就成了豆腐渣。”最终还是在丹阳才找到了一家可以烧制的窑。
目前,二公祠复建工程已经开始打地基,估计进展顺利的话,今年五月份就有望与游客见面。届时划归总统府大景区里,不会再另外收门票。
快报记者 孙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