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财政收入1/4用于职务消费
有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的20多年时间,我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多倍,所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从4%上升到25%。在国外,职务消费一般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至6%。
在昨天的分组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良用“可怕”二字来形容现在行政职务消费过高的现象,“我看到一篇报道说,国家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有近1/4花在了行政职务消费上,那就是1万亿,这太可怕了!”王浩良说,这几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得很快,但另一方面行政支出增长更快,现在行政消费过高已经流行为一种病态现象,浪费也非常严重。
这个话题在很多代表中引起强烈的共鸣。王寿亭代表提到,国外一些地方在行政消费上控制得很严格,对外接待时,只承担自己一方产生的费用,而所接待客人的费用由客人自己负担,这种情况在中国不可能出现,有关部门会一力承担全程的接待费用,而且接待标准也不会低,所造成的浪费也是可想而知的。
建议一:
财政收支在网上公布
透过职务消费占财政比例过高现象,人大代表们对公共财政究竟应该花在哪儿、怎样花才合理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江苏代表团的杨涛等30多位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理性化公共财政体系;易昕代表则建议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应向社会公开、透明,应该更多地倾向于社会公共事业等。
易昕代表建议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向社会公开、透明,广大人民群众应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各级政府财政事务和支出要在网上公开。除了需要严格保密的部门、人员、事务外,都应上网公开,使政府财政事务和开支阳光操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逐步杜绝一切不该发生的财政支出。特别是要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方便纳税人查询他们的钱花到哪里,花得合不合理、公不公平,扩大和加强社会监督。
建议二:
财政应向公共事业倾斜
杨涛代表认为,现行财政支出中,养人和政府行政管理性支出、楼堂馆所建设支出等所占比重过大。城市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所占比重很大。而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救助、安全、生态、环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方面的比重偏低。
那么,用于公共事业多少比例才算合理呢?易昕代表建议参照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使公共财政的大部分用于公共事业,特别是要有40%-60%以上的公共财政向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保险、环保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倾斜。对于目前用于人员工资、基本建设以及项目投资的财政预算应控制在50%以内,确保公共财政用于百姓利益。
杨涛代表还提出,公共财政支出向全体纳税人负责,实行批前公示、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还要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制。
建议三:
取消制度外收支
杨涛、易昕等代表都提出,要尽快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进一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尽管实行部门预算后要求把预算内、预算外和其他的收支纳入一本预算之中,但仍有大量的政府收支游离于部门预算之外。应逐步将预算外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内管理,形成一个覆盖政府所有收支、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完整统一的政府收支项目公共预算。只有这样,公共财政支出才可能是真正透明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建议四:
烟酒消费不准报销
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说,在国外,烟酒消费全都是个人消费,根本不允许纳入职务消费进行报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专门的烟酒专卖发票,并且明确禁止进入职务消费范畴。
审计署:
职务消费正在制定标准
据悉,我国有关部门目前已经着手对官员的职务消费进行规范。3月11日下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反腐的一项措施,国家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规范官员的各类在职消费。届时,各级别官员可以使用的公款数额、公款用途,都有定性标准。
而在2007年江苏省两会上,江苏省人大代表、通州市人民法院副院长杨美华便提出,实行公务接待“实名制”,遏制公务接待吃喝风。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公务消费透明化,江苏有望逐步推行“公务消费卡”制度。目前外地已经有部分省份先行使用。“公务卡”取代现金结算后,包括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均将以公务卡支付。这样既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又加强了对公务消费的监控力,封堵了以往的漏洞。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陈英
“一桌饭吃掉一万多元,来客一个,陪客一批”……今年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狠批各种奢侈浪费风,并将矛头直指居高不下的公务消费。对此,来自江苏的30多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表示,作为反腐的一项措施,国家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规范官员的各类在职消费。
代表委员呼吁财政收支上网公布遏制公务高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