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民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4民工遭暴打罚跪
· 奇迹!
· 悲剧!
· 13年前上学受助 13年后悄悄助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1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13年前上学受助 13年后悄悄助学
钟晓敏
  13年前,一个7岁孩子受到“希望工程”捐助。13年后,这个孩子长大了,开始反哺社会,从每月200元的津贴费中,拿出100元,悄悄资助两个孩子。他的义举感动了自己所在的南京军区某部队舟桥旅所有官兵。“我们的小战士会退伍,我们有一天也会转业,但是这个爱心火炬,我们将一棒接一棒,传递下去。”舟桥旅一位领导拨通了“快报爱心记者工作室”,打算资助两名南京家境贫困的小学生完成学业。

  一半津贴用来助学

  昨天,记者在舟桥旅见到了那名悄悄资助贫困学生的小战士熊兴科。个子不高,一脸腼腆,20岁的熊兴科没有记者想象中那般“高大结实”,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孩子。“100元不算多,但它能扭转两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熊兴科有感而发。

  熊兴科是湖北宜昌人,爸爸妈妈靠种地养活一家五口人,家中十分贫困。7岁那年,熊兴科的爸爸突发脑溢血,年迈的奶奶又接连摔了三次跤,从此卧床不起。熊兴科面临失学危机,“当年差点就要辍学了,但我很幸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由‘希望工程’资助的。现在我已经初中毕业,正在部队学习,争取拿到高中文凭。”熊兴科脸上挂着朴实的微笑。

  去年11月,熊兴科给家里打电话,无意间听说家乡有两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而面临失学。“别人帮我走出了困境,我现在有能力帮助他人了,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每个月都从200元的微薄津贴费里悄悄省下100元,给两个孩子每人寄去50元,并准备长期坚持下去。

  熊兴科默默资助两个孩子的事,渐渐在战友间传开了,曹连长得知后十分感动。“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应该号召全连的战士向他学习,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曹连长的建议迅速得到了战士们的响应,一个战士提出,在南京寻找两个家庭贫困的小学生,用集体的力量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快报牵线,爱心接力

  “我们想委托你们,在南京找两名贫困学生,我们打算长期资助他们。”昨天,曹连长拨通了快报“爱心记者工作站”的热线13770596060。

  记者经过仔细斟酌,推荐了两名成绩优异的小朋友,她们分别是王靳怡和刘雨婷。7岁的靳怡不幸失去了父亲,母亲又患上了重症肌无力,但懂事的她常常帮着妈妈洗衣服、打扫卫生,而且学习也很努力(详见快报2月16日“故事”版相关报道)。见到舟桥旅的大哥哥,王靳怡大方地作了自我介绍。官兵把书包、文具和300元钱递给靳怡,她大声说:“谢谢大哥哥!妈妈说我要坚强,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刘雨婷性格腼腆,她的妈妈徐红艳患有骨盆肿瘤,爸爸柳立胜因遭遇车祸,汽车玻璃从鼻子下方一直扎到了颈部,2002年左眼又被铁屑打穿,一年后,柳立胜的右眼又被浓碱烧伤了。灾祸接二连三袭来,一家人仅靠200多元的低保金,生活得很艰难(详见快报2月5日“民声”版相关报道)。听婷婷介绍完自己的学习情况,战士们欣慰地笑了。

  曹连长表示,舟桥旅的官兵会把这根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让两位小朋友感觉到,她们并不孤单。官兵们和小朋友的家长互留了联系方式,今后每个学期开学前,他们都会给靳怡和婷婷送来学费和学习用品,寒暑假里孩子们还可以去军营参观,在与战士们的交流中得到精神鼓励。“虽然会有一批又一批战士退伍,但我们的新兵会继续做这件事,直到靳怡和婷婷中学毕业,甚至大学毕业。”曹连长坚定地说,资助两个小朋友将成为连队的好传统,让困难的孩子内心充满爱,长大了懂得反哺社会。

  快报记者 杨扬 钟晓敏 文/摄

  一个小战士义举感动一个旅,快报搭桥传递爱心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