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现代快报和中山陵园管理局联合举办的“我为钟山添片绿”大型主题植树活动,在紫金山梅花谷西门前小山坡举行。近一个小时里,由100名快报读者组成的家庭植树团,共种植6大品种近200棵树木。这些小树,将在未来5~10年内形成一片常绿景观林,成为紫金山入口处的一道靓丽风景。
“城市绿肺”
今年计划添30万棵树
“我们种树的地方,原来是一处村庄,脏乱差比较严重。”中山陵园管理局余金保副局长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介绍了中山陵这几年的变化。
据余金保透露,从2004年中山陵风景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紫金山的森林覆盖率从69%上升到75%左右,而在今年的整治计划中,紫金山还将种植30万棵树。“当整个中山陵环境整治完成后,景区预计新增绿地7000亩,景区森林覆盖率将增加到85%。”
余金保对参加活动的读者透露,紫金山每年释放氧气38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480万吨,现在毫无争议地成为“南京绿肺”“天然氧吧”。
百人植树团
1小时种200棵树
“那我们今天种些什么树呢?”有市民问。
“我们特地选择了6个树种,近200棵树苗。”余副局长解释道,“这6个品种的树木以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为主,其中包括香樟等树种,而且对具体种植位置,园林工作人员也已安排好了。”
听完余副局长的介绍,望着不远处的山坡上已经挖好的一个个树坑和树坑旁一棵棵树苗,不少市民迫不及待地拿着工具跑上了山坡,你一铲我一锹地忙活起来。
“爸爸,我铲不动。”拿着比人还高的铁锹,6岁的小军有些力不从心,急忙向一旁的父亲刘先生“求援”。“等你再长大些就可以铲得动了。”刘先生一边鼓励儿子一边尽力用标准的姿势来示范,可他铆足了劲,也没能铲起一块像样的土块来。
“爸爸,让我和你一起来吧。”看到父亲有些吃力,小军也上来帮忙,为了增加力量,小军跳上刘先生的背,拼命地往下压。在父子俩的努力下,终于铲起了最后一块土,填在树干周围。在近一小时的活动中,快报组织的百人家庭植树团共种植近200棵树木。
园丁传授秘诀
“一垫二提三埋四踩”
在活动现场,迟到的张先生看到摆放在坑旁边的树苗有些无所适从,不停地询问身边其他市民:“栽这种树时都要注意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记住‘一垫二提三埋四踩’的口诀就可以了,”从事了30年园林种植工作的吴师傅看见张先生没有太多植树经验,便现场教起了植树“秘诀”来。
“先将树放入坑中,扶正,确保树干深入土中的深度;然后加土,并在加了一半土以后,把树苗向上微提一下,这样能保证树的根全部朝下;并且还要不断把土踩实,不要让土中留有空气,这样才能保证树苗将来能扎根……”吴师傅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示范着每一个要领和细节。
为了更好地领悟其中的要点,张先生在吴师傅的周围找了棵树,急忙“实践”起来。“这也是活学活用嘛。”张先生说。在数十位园林工作人员耐心指点下,近200棵树很快在梅花谷西门前的山坡上站立了起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少市民觉得此次植树的经历比平时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更有成就感。
没报上名
自备工具来植树
“很早就报名了,可还是晚了一步,”昨天上午九点多,家住富贵山的马女士便带着儿子来到了活动现场,“害怕错过时间,所以来早了些。”因为没有选上,所以马女士自己带着铁锹和水桶,来参加本次植树活动。
“紫金山是南京人的骄傲,一直希望可以为这里的绿化作些贡献。所以这次活动,我一定要来参加。”
新婚夫妻
亲手种下幸福树
对于新婚的郭先生,昨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前两天,老婆就很神秘地说要和我‘约会’,让我星期日不要安排事情,我问她什么事,她说暂时保密,”从事IT工作的郭先生说,“没想到,今天一大早她就把我拉起来,说要带我到中山陵,亲手种下属于我们的‘幸福树’。”
“他平时工作很忙,周六、周日也经常加班。而且一忙就是一整天,很少有这样亲近自然的机会。”郭先生的妻子沈女士说。
望着自己亲手种下的四棵树,沈女士表示,以后只要有空就会来看看。“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一定要告诉他(她)这是我们种的,让他(她)和我们种的‘幸福树’一起成长。”沈女士说。
植树节创始人的女儿
也来种树
当年支持中山陵园绿化工作的傅焕光的小女儿傅甘也参与了此次植树活动。“修建中山陵的时候,紫金山还是一座荒山。”63岁的傅甘告诉记者,“而现在的梧桐大道、参天雪松,都是当年栽下的。”
据傅甘介绍,1928年3月12日,紫金山上举办了一个简朴的植树仪式。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当年参加活动的先人已经远去,但这个简朴的仪式,却让南京成了中国植树节的发源地。
傅甘说:“我今天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亲手种下几棵树,为钟山添绿,这也算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什么树在紫金山上长得最精神?什么树才能让紫金山四季常绿还能拒绝虫害……如今这些问题已有明确答案。
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林处万志洲处长昨天告诉记者,该处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山陵景区风景林资源生态景观建设及可持续经营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将全面指导景区植树造林。
中山陵造林有了样板间
现在的紫金山,尽管万物复苏,但冬天的萧条和灰暗景色还在。不过在灵谷寺、音乐台等地,灰暗中却点缀着片片绿色。
“这是我们新研究课题的‘样板间’。”据万志洲介绍,上述地区是中山陵景区的景观示范林,今后紫金山上植树造林都按这个规矩来。
22种树最适合中山陵
万志洲说,研究人员成功发掘并筛选出22个树种,“这22个树种最适合中山陵的水土环境。”
22个树种由三大类组成:苦槠、石楠等6个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南酸枣等3个珍稀树种和阔瓣含笑等13个优良常绿景观树种。
万志洲说,这些树种按照栽培技术种植后,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使远眺下的森林,从层林尽染的秋景能顺利过渡到抹抹绿色点缀的冬景,一改中山陵冬天的灰暗和萧条。
试验林防火还能抗癌
通过上面22个树种的试验造林,专家们发现新树林还具备生态、保健和防火的功能。其中,秃杉、阔瓣含笑、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乐昌含笑等树种还具有明显的抑菌功能,减少了城市环境的大量有害气体、细菌、灰尘和噪音。
“专家的研究还发现,包括阔瓣含笑、乳源木莲等8个树种挥发出的树油,对引起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对人体肺癌细胞还具有明显的抑制功能。”万志洲说。
22种树最适合紫金山
8种树还能抑制肺癌细胞
据相关资料记载,1925年,中山陵的建设者傅焕光、林学家陈嵘教授向当时的政府建议,定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即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那时,陈嵘等人之所以要以孙中山先生的忌日为植树节,首先是因为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崇敬,其次也是根据他多年的研究,以及气候、季风、光照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在3月12日前后,各个地方的植树成活率最高。后该建议被采纳,延续至今。
植树节的由来
■最早是东晋
钟山地区人工荒山造林最早见于东晋(公元317年)《金陵志》记载:“蒋山(即钟山)本少林木,刺史罢官还都,种植百株,群守五十株。”当时的统治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人工造林。
宋代元嘉年间(公元424年至453年)文帝又重新规定,凡刺史罢职还都者,各栽松三千。以下各级官员,数量各有所不同。以此倡导推广民众造林。
■太平天国破坏最严重
鸦片战争后,由于内乱不断,钟山恢复起来的森林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钟山及南京城廓附近诸山森林,均被兵所毁。
光绪年间,左宗棠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执行新政,设劝业道,劝民植树,鼓励经营林业有业绩者,免征税厘。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南京创办私人树艺垦殖及江南树艺公司,营造松、竹、桑、茶等树种。
■民国恢复人工造林
钟山真正开始恢复人工造林是在民国成立后。1911年,金陵大学教授裴义理邀同孙中山先生创立义农会,在钟山南麓老营盘一带营造马尾松、侧柏计1.6万株。
■眼下又是添绿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全面造林。
据园林处资料统计,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期间共栽植树木1036619株,竹类24515株。今年是钟山风景区景点建设的高峰期。目前,园林处已完成5万株种植任务。已恢复绿地接近3000亩,特别是山后北面和东北面已经恢复了较好的景观。
紫金山植树史
南京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绿化模范城市,正逢植树节,园林部门特意开通了11条植树专线,已有近万人报名参加。不过,有专家认为,为家门口的老城区多添些绿,更有实际意义。
种完树很少来看望
昨天,记者好不容易才“逮到”南京市绿都义务植树服务中心的主任秦晓滨,“太忙了,一到植树节,活动就特别多。光是今天,除了市民个人报名参加的,还有好几家单位,也安排在同一天。”
可是,按照往年的情况,当植树节过去,很少有人会来看望自己亲手种下的树。
景区一工作人员说,不仅如此,每年种的树虽然成活率高达90%以上,但实际上都是靠园林工人返工,市民种下的时候,大多比较随意,根本没掌握栽种要领。
义务植树点太远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参加过植树活动的市民,发现几乎没什么市民会去看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树。
“市区找不到什么地方可以让这么多市民去种树。只有安排在郊外。”秦主任说,植树点中,只有情侣园在市区。
家门口要多添绿
园林人士介绍,南京老城区的绿地太缺乏。绝大多数绿地集中在明城墙周边,剩下的则零星分布在老城的西部、东南角等地,新街口以南地区则严重缺乏。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郊外植树市区认养。”秦主任介绍,从今年开始,南京已经推出了一批市区里的绿地供市民认养。认养绿地价格并不高,一株乔木一年的认养费用为50~200元;绿地每平方米在6~8元,10平方米起认。
此外,市民在家门口也同样可以多添些绿色,秦主任说,老城区空间小,可以选择垂直绿化的方式。南京有近6000万平方米的屋顶未被充分利用,如果全部建成“屋顶花园”,就相当于增添了100个莫愁湖公园。
快报记者 孙兰兰
老城区也需添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