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手术日期一天天临近。
接受完化疗的白血病患者夏丽在病床上再也躺不住了:“我得回去继续摆摊挣钱。”
3月5日,在向医院签下生死自负责任状后,她拖着孱弱之躯回到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间学生宿舍,拿起锅勺准备起第二天出摊用的早点……
患病·卖房
夏丽今年22岁,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系03级的学生,“如果不是患病,今年夏天就毕业工作了。”父亲夏海静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谈起女儿不停地埋怨苍天不公,“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从小到大都健健康康,想不到大学读了一半却患上了血液病。”
2005年夏天,夏丽突然发烧、呕吐,到医院一查,竟患上了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血液病,治疗起来特别花钱。”
夏丽是扬州江都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筹款给女儿治病,家里的房子、电器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连张床都没剩下。”夏海静说,“治了一年多,没想到她的病情突然恶化,转为白血病。”
给夏丽治疗的中大医院一位医生说,“夏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要想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就是进行骨髓移植。”
茫茫人海,要找到适合的骨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未找到前,只有靠不断地化疗才能稳定病情。夏丽休学了,医院成了她三天两头都要去报到的地方。
治病就得要钱,治白血病费用更加昂贵。夏海静说,一年多下来,为治病夏丽已花去30多万元,“而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即使一切顺利,至少还要30万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得知夏丽的父母已无家可归,十分同情,专门腾出一间学生宿舍让其一家人住,还把夏海静招进学校食堂工作。
“我们现在最愁的就是钱。”母亲李菊华今年46岁,说话的时候总是浅浅地笑,神色里有种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愁苦,“你不知道,她这个病花钱像流水一样,卖房子的钱、亲朋好友借的钱、社会捐助的钱,都已花得精光。”
李菊华在医院陪夏丽,晚上从来没有租过一张床,都是在小板凳上趴着过夜。第二天起来,腿都肿了,“一个晚上租一张床要5块钱,10天就能省下50元。”
配型·曲折
去年8月16日,中华骨髓库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有三个人跟夏丽的骨髓初步配型成功,“得知这个消息,我们一家人都激动得哭了。”夏海静说,“我们做梦都想早点给孩子做手术,不仅可以治好孩子病,而且不用再无止境地花钱。”
一家人迫不及待地开始联系下一步的骨髓高密度配型,但没想到的是,原先答应的两个初配成功者突然中途变卦,不肯捐献骨髓,“任凭我们怎么恳求,骨髓库的人员怎么做工作,对方就是不答应,后来连电话也不肯接,并更换了号码。”夏海静失望地说,“这是自愿的事情,对方不同意,我们也没有办法勉强。”
夏丽一家人只好把最后一缕希望,全部寄托到第三个配型成功者———成都一所大学27岁的在读研究生的身上。有了前两人的婉拒,这次联系,夏海静十分小心,但喜出望外,对方竟爽快地答应了。“有一点意外的是,对方提出要一定费用。”夏海静说,“答应捐献,我已是万分感谢。能救活女儿命,多少钱,我都愿意给。”
很快,捐献者的骨髓送到苏州大学附属医院,与夏丽的骨髓进行高密度骨髓配型。在医院外面等候的夏海静紧张得不时地祈祷,“如果一旦失败,不仅意味着女儿失去一次求生的机会,而且所付出的6万元将打水漂。”
这次,上苍终于睁眼,“配型出乎意料地顺利,竟一次性获得成功。”夏海静当场激动地哭了。
“非常感谢这位捐献者,是他给了夏丽生的希望。”夏海静说,“至今,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男孩的名字。”
自救·摆摊
确定了可以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一家人欢喜了好一阵子。可是不久,夏丽的父母又陷入了愁苦之中。“手术和后续治疗还要30多万元。我们只好再次想办法筹钱。亲戚朋友又被借了一遍,我甚至找到夏丽中学时的母校求援,反正所有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目前总算是筹到了10多万,可还缺10多万没有着落。”夏海静说。
躺在病床上的夏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急在心里。去年国庆后,她见身体状况恢复得不错,病情有所稳定,便开始跟妈妈商量,“我们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赚钱。你不是会做小吃吗?我跟你一起做吧。”妈妈含泪点头,“但去哪儿摆摊卖呢?没有好的市口,会做也会亏本。”夏丽没有作声,开始在心里盘算。
第二天,夏丽从医院悄悄溜回学校,找到服务公司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我能在学校老食堂门口,摆一个小吃摊位吗?”
面对眼前突然冒出个戴口罩的女大学生,刚到办公室的郭经理“扑哧”笑了,“你想干什么?”
夏丽一五一十地把想法和盘托出,“家里实在借不到钱了,我想和母亲摆摊自救。”
郭经理听完后,沉默了许久,“当时,我的内心一阵发酸,为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孩子感动。但学校有规定,校内不许摆摊设点,在和领导商量后,最后还是破例同意了,而且不收一分钱。”
夏丽立即和母亲筹备摆摊用的器具,“我想好了,早上卖煎饼,中午和晚上卖鸭血粉丝汤。这些小吃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肯定好卖。”
去年10月底,小吃摊正式摆出营业,“刚开始生意不是很好。”李菊华说,“每天就卖几十元,保本都困难。”
夏丽开始动脑筋了。她不声不响地找来一块木板,糊了一张大纸牌,上面写着,“我是一个白血病女孩,为了筹集骨髓移植的治疗费用,决定自己赚钱救命,希望各位同学和老师来尝尝我做的煎饼……”
这个摆在小摊旁的独特广告留住了师生们的脚步。小小的手推车前开始热闹起来。
“我也是没有办法,才想出这样的主意。后来,小吃打出了名气,老师和同学们都认可了妈妈的手艺,这个牌子就不再摆出去了。”夏丽低下了头说。
劳累·病重
“打小吃摊开张起,夏丽就跟着我,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帮我收收钱,递递塑料袋,装装豆浆,晚上要坚持到9点钟才肯回去。到10点多我收摊,她又帮着准备第二天的煎饼,我让她休息,她总是笑着说‘我不累’。”李菊华说起女儿,又是心疼,又是骄傲。
最初,夏丽的同学们见到她戴着大口罩,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食堂门口,都不敢从那个门走。“看着她苍白的脸色,亮晶晶的眼睛里都是笑容,我每次都忍不住想哭。”同学董珍说,“她太坚强了。得了那么严重的病,还想着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自救,她最不愿意的,就是拖累别人。”
说起摆摊的初衷,夏丽说,“我真的不想伸手找别人要钱了,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善良的叔叔阿姨们,都不是有钱人,用他们的钱,我心里也觉得挺难受的。大家活得都很辛苦,我不能再让别人无私地为我付出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自救。”
整个冬天,夏丽和她的小吃摊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天越来越冷,小吃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可是,夏丽的身体却撑不住了。
去年寒假前,因为过度劳累,夏丽又一次感染了。发烧到41℃,整整昏迷了三天。情况危急,医生只好再次为她化疗。
夏丽这一住院,就是一个半月。小摊的生意由妈妈一个人继续做。尽管起早贪黑,但收入十分微薄,“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元,一般每天只有五六十元。”
这次住院,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夏丽的病不能再拖了。“尽管目前交给医院的钱只够进行骨髓移植,术后的骨髓培植费用还没有着落,我们也不得不同意先手术了。”李菊华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手术成功,不存在骨髓的排斥反应,目前筹到的钱还能对付。但是,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后期的骨髓培植我们就无能为力了。那一切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回家·希望
昨天下午,记者去看夏丽时,夏丽正戴着厚厚的大口罩,熟稔地从身边的小盆里舀出一勺面团,摊在煎锅上,然后用刷子匀称地抹成一个圆圈,不一会儿,面饼开始冒泡,她端起手边的小碗,倒上搅拌好的鸡蛋。这些工作都是她坐在椅子上完成的。等圆圆的煎饼颜色逐渐变得金黄,她站起身来,用小铲子吃力地绕着煎锅把煎饼炝下来放到身后的篮子里,三个并排摆放的篮子里已经铺满了一层一层的煎饼。
站站坐坐,一会工夫,夏丽的额头上已是汗涔涔。“身体真的越来越差,干一会就头晕。”夏丽轻声说道。摊了十几个煎饼后,她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坐到椅子上休息一会。
“离手术就剩下几天了,她非要回家来住,硬说身体没问题。回来后,我本来想让她歇着,多做点好吃的给她补充营养。没想到,她却背着我做起煎饼。”李菊华心疼地说,“这孩子又坚强,又倔犟,一心想要自救。我真拿她没办法。”
“我已努力过,不管手术结果如何,我都不会遗憾。”一旁的夏丽说完,目光转向宿舍窗外,窗外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晶莹的泪珠突然从夏丽的眼眶涌出……
实习生 张淑娟 快报记者 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