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诗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会甫始,代表们便又在会上发言,称发生在重庆的这桩诗案是现代版文字狱,让法治社会与司法公正蒙羞。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去年九月,重庆彭水县教委职工秦中飞在手机上编发了几首打油诗,对县里的社会现象有所针砭,在县领导的指示下,警方旋即将其逮捕入狱,罪名是“诽谤县委书记和县长”。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舆论哗然。官方随即派出调查组,最终认定此系冤案,秦中飞被无罪释放,县委书记蓝庆华也因干预司法被免去现职。当事人因此还得到了2125.7元国家赔偿金。也就是说,冤狱制造者两袖清风,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来买单。
社会舆论对此反响强烈,是因为此案触动了民族的创伤记忆。因言获罪,冤狱遍于国中的时代离我们并不太远。如果此事放在阶级斗争年代,任何人都无话可说,但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莫非公众仍不能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至于舆论称其为“文字狱”,我倒觉得未必十分贴切。清政府大兴此狱,是因为触怒了皇帝,认为动摇了国本,但当时一个七品官员是否也有此权威,我表示怀疑。
事件过后,蓝庆华被平调为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另外几个关键人物———县长、副书记、公安局长则无下文。面对社会质疑,重庆市有关领导的解释是,蓝庆华的新职务比起原职县委书记的权力来说小了很多,其中已经有了处分的意思。据称蓝庆华任职以来,在彭水县掀起反腐风暴,工作上确有能力。按照通常的思维,一边是工作能力,一边是干预司法,孰重孰轻,相信许多领导都会选择前者的。可我认为,这恰恰是今天社会的症结所在。在民主法治社会,看一个官员的能力,首先应当是看他对公权力的理解和使用,作为一个具有博士头衔的官员,没有这种起码的现代意识,又如何称得上有工作能力?
一县之长不算大,但在本地却可以主宰无数人的命运。权力会使人陶醉,所以凡有矛盾产生,一些官员不去思考矛盾根源,首先想到的是压制公众。正是这种滥用权力,造成眼下许多地方民间与官方的隔阂,民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和司法,甚至形成一些专业告状群体。这种中国特色表明,我们要建立法治社会,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彭水诗案是一个典型,折射出目前官场的许多潜规则。依我的看法,所谓潜规则,就是某种现象人人都理解但不能说,一旦说出来就人人都不能理解。比如,在这个案件中,警方积极为领导解忧破案。事后,公安局长的解释是,他们是“抱着老汉(父亲)被打了,儿子岂能不管”的心理办案的。这样的话当然是不能见诸文件和讲话的,说出来便是政治不正确,但真实的情况正是如此。
感谢这位真率的局长,他让我们知道,如今官场上已经形成了某种隐形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些官员心目中,手中的权力是上级给的,上级就是自己的父母官。至于公众的权利遭到践踏,法律被扭曲,在这种上下交错的权力关系网中是算不了什么的。事件所暴露的问题是,不是权力能否制衡权力,而是社会能否制衡权力。
秦中飞从此不敢再犯颜诗谏了。这位在老同学眼中胆小的小职员,无辜坐了近一个月的牢房,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对人说,现在给他一万个胆也不会发这个短信了,这不是玩笑,是政治。当然他也没有想到,他已经成为了名人,这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在改变中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许,当有一天官员们真正对公众负责,而不是仅仅对上级负责时,人们会再次想起这个西南小城的“彭水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