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重庆渝中区红叶敬老院工作人员清早刚打扫干净的栏杆、窗户,被八批学雷锋的志愿者擦了一遍又一遍。为接待这些“雷锋”,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
敬老院来了八批志愿者
“彭院长,我们社区志愿者来帮老人们打扫清洁、整理内务。”5日上午9:30,渝中区某社区的十余名志愿者,戴着小红帽来敬老院献爱心。院长彭家惠边接待志愿者们,边赶紧吩咐工作人员准备抹布、扫帚。
“我们不是才打扫过的吗?”才来不久的工作人员包万淑不解地问道。话音未落,她就被同事拉走:“每年今天,来这里打扫清洁的人都很多。”
擦窗户、抹栏杆,拿到抹布的志愿者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一旁负责拍照留念的志愿者也忙得不亦乐乎,正面拍一张,侧面也不放过。一张张学雷锋的照片拍好后,“雷锋们”环视了一遍干净的楼道后,满意地问工作人员:“还有哪里要打扫?”工作人员赶紧笑着感谢:“没有了,辛苦你们了。”
送走了社区志愿者们,工作人员刚把抹布、扫帚放整齐后,又迎来了重庆市某集团的18名年轻志愿者。热情四射的志愿者们,除了表演文艺节目外,也把楼梯窗户擦拭了一遍,“希望老人住得更舒服些”。
这样的志愿者,敬老院5日来了八批。他们都对敬老院进行了大扫除。
学雷锋成了硬性规定
“每次过节,志愿者就来了。”在73岁的余天珍老人印象中,志愿者们干得最多的就是帮老人做清洁,“扫得真干净,窗户擦得能当镜子照”。
“敬老院的清洁工每天也要打扫,隔天就大扫一次,”76岁的蒋明秀老人补充道,“志愿者也热心,扫过了总要再扫一遍,说是干净些。”
93岁的黄云兰老人喜欢热闹,她特别喜欢志愿者来看望他们:“人多热闹些。”
而73岁的徐松樵老人并不这样看:“我们的清洁工都做过了,再擦一遍没必要?再说,他们上班恁个辛苦,来看下我们就行了。”徐爷爷知道如今献爱心、学雷锋,是很多社会单位对职工的硬性规定。志愿者小燕(化名)证实了这一点:“节假日,集团党委都要求组织这种爱心活动。”
学雷锋流于形式
“每年的今天和重阳节,敬老院最热闹,一天要来十几拨人”,彭院长介绍,志愿者献爱心的形式大多都是打扫卫生,“有时我们都忙不过来”。
这种形式让黄利芬等工作人员不满。他们多次向院长抱怨,志愿者重复打扫完后,经常把抹布、扫帚乱扔,他们还要负责整理善后,同时还要提防人多撞着老人。
“志愿者如果能轮流来看望老人,天天陪老人们聊聊天,逗逗他们开心就好”,这是彭院长最希望志愿者送来的爱心。据《重庆晚报》
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记者走上兰州街头,学雷锋做好事,体验“雷锋精神”,结果令人尴尬———20次帮助别人,19次遭到或直接或婉言拒绝,还一度被误认为别有企图。
扶老人过马路被疑是骗子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广场西口,看到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独自晃晃悠悠穿马路,记者立即跑到老人旁边,扶着她的胳膊说:“大娘我扶您过吧!”谁知这位老人竟然将记者的手推开!这位大娘掏出手机在电话中道:“儿子,我在广场呢,有骗子啊!”
给病人送水果被疑是陪护
5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带着水果来到兰大二院住院部的一间病房,该病房内有一名腿骨骨折的老人。记者将手中的水果放在了老人身旁的桌子上,告诉老人自己是学雷锋来看望她的。谁知老人听完后,挣扎着坐了起来,将那些水果送还到记者手中,喊到:“护士!护士!又来了个陪护的,快来啊!”随即赶到的两名护士将记者请出了病房。
帮护士扫地被疑是“药托”
随后记者又学习雷锋为医院的护士和医生打扫卫生,进入一间护士办公室后,记者将角落里的扫把拿起来,向正在值班的护士说明自己学雷锋义务扫卫生,一名护士说:“用不着你来打扫!”记者再三解释护士仍不买账:“肯定是来推销药品的,要不现在的人谁还这样啊,肯定是有企图的!”
据《西部商报》
帮护士扫地被以为是“药托”
记者上街学雷锋做好事遭遇尴尬———
帮护士扫地被以为是“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