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新闻让很多人发出了“雷锋正被人们淡忘”的忧虑,其背后所隐含的意味是:曾经激励几代人成长的雷锋精神,是否已经光环渐褪?雷锋精神还能被年轻一代所接受吗?显然,这是一种误读。雷锋与雷锋精神完全是两个概念,淡忘雷锋不等于丢失了雷锋精神,而发扬和传承雷锋精神,也并不是一定要记住雷锋是谁。我们怎么强求现在的小孩像成年人一样,将雷锋的事迹记得一清二楚?
根据冯骥才小说改编的电影《神鞭》的结尾处有一句台词:鞭没了,神留着,让人印象颇深。事实上,我们应该珍视和永存的并不是雷锋这个人,而是以“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在内的雷锋精神。只有精神是不死的,只有精神的延续才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在今天,在物质汹涌价值观迷失的当代,如何运用好这笔财富,如何把雷锋精神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远比处心积虑地强调“雷锋干什么工作”“雷锋是哪里人”更有现实意义。
或许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如果我们对雷锋本人都一无所知,怎么传承雷锋精神?其实,我们要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看雷锋精神: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必须与雷锋本人结合才能被人们认可。经过时间的洗礼,雷锋精神会不断被演变,与时俱进扩充新的内容,转换不同的形式,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有一些甚至会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雷锋本人被遗忘未必是坏事。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乐意把雷锋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没有半点私欲,从而把雷锋与雷锋精神相混淆。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多元化时代,这成为宣传和倡导雷锋精神的一种无形的阻碍。
(吴龙贵 安徽 公务员)
后天,就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4周年纪念日。为此,《都市时报》专门制作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历时两天,到昆明近10所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包括“3月5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雷锋的故事吗?”“雷锋是做什么的?”“描述你心目中的雷锋形象”等问题。结果有56.1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3月5日就是“雷锋纪念日”,还有五成学生不知道雷锋是何许人。还有在“雷锋是做什么的”问题中,“红军”“杂务员”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据3月2日《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