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限价”昨天正式在南京的医疗机构中推行,对于这个医疗新举措,各大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准备,各家媒体也进行了广泛宣传,但在推行首日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记者在昨天的探访中发现,进入限价单病种进行治疗的病人寥寥无几,到昨天晚上,记者联系了16家医院,只有一名病人进入了限价的单病种行列。
只有一名患者够格
她是10岁的小星宇
获得单病种限价治疗的这名幸运病人是一名儿童,她成为这项医疗新举措的首位受益人,其治疗费用可便宜5000元。昨天,记者走进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脏科病房时,10岁的小星宇正欢快地在床上蹦着。她的心脏存在一个先天性的隐患,该病学名为“先天性单纯性房间隔缺损”,这属于南京儿童医院目前单病种限价病种。值班医生告诉记者,虽然拗口,但是很容易理解,就好比是心脏上长了一个小洞,虽然小时候和常人无异,但年龄增大后,心脏负担也逐渐增强,患者开始出现心慌甚至喘气的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手术难度不大,但还是存有一定的风险。
小星宇来自安徽,她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1岁时,因反复感冒去医院就诊,后发现心脏有杂音。之后,他们辗转许多医院,由于担心手术不成功会给孩子带来终身遗憾,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昨天上午,单病种限价的实施让星宇的父亲最终决定签字进行手术。这样一来,可以省下五千多元,而他们夫妻一年也就挣一两万,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脏科的30多个患儿中只有她一个符合限价的条件。
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莫绪明告诉记者,手术将择日进行。
医院选择病种面太狭窄
导致受惠者更加少
小星宇是幸运的,她享受到了“单病种限价”带来的好处,但大多病人却还没法享受单病种限价带来的好处。到昨天晚上,记者联系了16家医院,发现大多医院全天没有一个病人进单病种限价的“入选”范围,咨询的病人也是少之又少。
单病种限价,说起来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但是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一举措的患者却比较少,这也是该举措无法回避的“先天不足”。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脏科的30多名患儿也就这一名患者符合条件。业内人士透露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医学还相当复杂,尤其是心脏疾病,往往手术过程中,才发现病人还有其他的疾病,如果实施手术,那么成本必然要超过限价,会加剧医患矛盾的产生。昨天南京市儿童医院接诊的这名患儿,病因十分清楚,手术脉络也比较清楚,因此一般不会再出现其他情况,有利操作。
一位专家介绍,单病种限价显示出政府部门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决心,但常见病涉及1000多种,而目前考虑到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即使就是三级综合性大医院,会开展的限价病种最多也就十几种。这次,有的医院选择的单病种为10个,有些专科医院选择的单病种就更少。由于单病种的病种面太窄,这就导致真正能从中受惠的患者更少,所以大家对这一措施无法抱有过高的期望。
一内科专家认为
50岁以上人群很难入围
目前,单病种限价只限于自费病人,大范围的医保病人暂时还不能享受到这项新举措带来的“甘露”,从某个层面上说,单病种限价也只是少数人群的消费。
一位内科专家认为,50岁以上人群很难进入单病种,因为现在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多少有个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以白内障手术为例,只有先天性白内障最适合进入单病种限价,由糖尿病等导致的白内障都不属于单纯性疾病,而先天性白内障大约占该病人群的10%左右。山东济宁开展的128个单病种只占业务收入的10%,患者总量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先心病上,医院80%~90%收入还是来自于非单病种病人。
单病种限价
条条框框门槛太高
记者昨天探访了几家医院,虽然是单病种限价执行第一天,但在南京地区某大医院大厅内,记者没有找到该院关于单病种限价的通告。咨询台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她上午就接待了一个老太太的咨询,老人主要想知道究竟什么是单病种。
由于昨天是限价执行的第一天,各媒体的新闻记者也早早守候在一些大医院的门诊大厅。记者在现场看到,某医院单病种限价领导小组的相关负责人刚踏进门诊,就立即被媒体“包围”采访,而门诊的部分病人也纷纷驻足观看,一个40多岁的患者边看边自言自语:“原来今天是单病种限价啊,怪不得来这么多人呢。”
“我们医保病人又不符合看单病种的条件。”来看白内障的王女士说,她早晨听广播才知道有这件事情,“好像有不少条条框框在限制。”
担心医疗质量打折扣
不少患者对单病种望而却步
单病种限价后,医疗质量会不会打折扣?尽管大多数市民对于单病种限价抱有美好的期望,但这个心理因素也是让不少患者对单病种限价望而却步的原因。患有高血压的陈女士就十分担心:“看病的价格是限制了,但医院会不会因为价格的封顶而在治疗过程中偷工减料?医疗质量会不会打折扣?病人都是外行,万一医院不认真治疗,病人怎么能看得出来呢?”吴先生则认为:“看病时价格不是绝对的!还是要看医院的质量如何。我不会光凭着价格低就选择医院来做手术。”
业内一位专家认为,单病种限价的推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这个痼疾,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医学科学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才有可能促使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快报记者 刘峻 金宁 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