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故事
3上一版  
PDF 版
· 万家聚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2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万家聚散
节后探访“空巢老人”
钟晓敏
  又一年。春节的盛宴散了,年味淡了;儿子上班了,女儿回家了,守望了一年的“白发亲娘”,又回到了生活原位———孤寂,或者牵挂,或者期盼着明年再相聚……

  而相聚如此短暂,“亲情”呼啦一下就散了,老人们能适应这样一种转换吗?

  三进老宅静悄悄

  人物:万淑云、王兆南 白下区木屐巷7号

  白下区木屐巷7号,是一座三进老宅。宅子里住着7户人家,都是七八十岁老人。记者大白天上门,发现老宅内一片寂静,老人们连脚步声都是轻轻的。“大年三十热闹了一下子。”68岁的万淑云说,那一天各家的子女都携家带口,回来吃年夜饭,老宅子张灯结彩,还放了鞭炮,那个热闹气氛,她无法形容,只一个劲地重复“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万淑云有两个儿子,婚后都搬出了老宅,一个住在孝陵卫一个住在草场门。虽然都在主城区,可孩子们忙于工作,不常回来。尤其是二儿子,他本人在江宁上班,女儿又面临高考,平时只有老人打电话托他办事,他才能请假回来一趟。一家三口同时来老人家的机会就更是寥寥无几。万淑云放得下,可她的老伴王兆南却整天牵肠挂肚,没事就往两个儿子家打电话,问:“你们礼拜天还回来啊?”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孩子们忙于工作,抽空回家吃饭的机会也不多。偶尔,大儿子送孩子上学路过家门口,他一定会“逮”住大儿子说:“回家烧饭太费事了,你就在我这里吃。”

  不过,王兆南家有一个惯例。两个儿子大年除夕,一定会带着两个媳妇、孙子孙女上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为了这一顿年夜饭,王兆南和万淑云过年前一个多月就忙着备货了。大儿子爱吃他们腌的鸡腿,二儿子喜欢吃鱼,大媳妇爱吃牛肉,二媳妇爱吃糖醋排骨,大孙子爱吃……每上一次农贸市场,老两口都会在心里琢磨一番,设法买上孩子们最爱吃的,希望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口味。

  平时,王兆南老夫妻俩图省事,喜欢“随便吃吃”。可除夕那一天,他们一大早就起床忙活起来了。万淑云择菜、洗菜,73岁高龄的王兆南配菜、烹饪。期间,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催问孩子们:“几时能到?”晚上,孩子们到齐后,老夫妻俩就打开一年打开一回的圆桌,像变魔术似的,端上来20几个菜。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忙得太累了,两位老人年夜饭吃不下啥东西,可看到孩子们吃得开心,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仿佛比自己吃下肚子还开心。王兆南一个开心,还弄了两杯,和孩子们对饮起来。吃完晚饭后,他也不像往常一样钻进被子休息了,他像个孩子一样,跟儿孙们一起放鞭炮。两个媳妇很孝顺,吃完晚饭后,争着帮老人收拾桌子,帮忙洗碗,万淑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晚上8点,春节晚会刚开了一个头,二儿子就坐不住了,提出要先走了。“再玩一会。”王兆南劝他,看完春节晚会再走。不过,二儿子还是走了,他还有些紧急的事要处理。紧接着,大儿子一家也走了。“好,慢慢走,路上一定要小心。”两位老人走出家门,一直把他们送到路口,在风中目送他们,一直等看不见孩子们的身影为止。回到家后,万淑云这才感觉腰酸背痛,一个劲想看春晚的热乎劲也烟消云散。屋外鞭炮声越来越响,万淑云和老伴却再也没心思出门看一眼。关了电视,躺在床上,王兆南念叨:“不晓得他们有没有到家。”万淑云赶紧打岔,劝他:“不早了,赶紧睡吧。”她知道,老伴比她儿女心还重,恨不得天天看到孩子们才高兴。

  年过了,冰箱里的菜,才动了“冰山一角”。“里面的鸡鸭鱼肉,我们两个老头老太两个月都吃不完。”万淑云又在懊悔:“菜又买多了。”不过,来年她和老伴一定还会照常操办,等待孩子们回来团聚。10几年了,他们年年如此。

  外孙聊国外生活,听不懂也高兴

  人物:潘良栋、张凤林 家住鼓楼四条巷

  昨天上午8点,二女儿也拎着行李走出了家门,她要赶回合肥上班。至此,潘良栋和张凤林家的子孙12人各自散开,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大门关上的一刹那,偌大的家突然变得冷冷清清,和女儿道别时的微笑渐渐退去,张奶奶下意识地裹紧了外套,嘴里喃喃道:“习惯了,明年肯定还要回来的。”

  “一年到头就数过年最开心,这次在新加坡读书的外孙也回来了,难得的大团圆!”88岁的潘良栋和82岁的张凤林并排坐在沙发上,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几天前满屋子的热闹场景,老人只是安详地看着年轻人,心里就已经感到了满足。潘老夫妇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除了二女儿在安徽合肥工作,其他子女都住在南京,但由于平时的工作很繁忙,也只有周末有空来看看二老,春节大团圆就成了老两口年复一年的企盼。“大外孙在新加坡,5年没有回来了,二女儿的儿子远在北京读书。孩子大了,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张奶奶说。

  潘老夫妇每月退休金高达8000多元,而且年事已高,可他们从不去饭店,每年都坚持在家做年夜饭,图的就是“家”的热闹劲儿。

  潘老家的团圆饭,从腊月廿八一直吃到了正月初七。平日里潘老爱做饭,可春节期间他患了肺炎,身体还没痊愈,子女们便争先恐后地揽下了年夜饭的筹备活儿,每顿饭都有十几道美味佳肴。“黄鳝、虾仁、鱼丸、绿色蔬菜,都是老爷子爱吃的。”张奶奶兴高采烈地描述着,“老爷子牙齿不好,他们就把牛肉、羊肉炖得很烂,就算不习惯也会将就一下,孩子们都很懂事。”

  享受完丰盛的年夜饭,潘老和张奶奶把4个鼓鼓的大红包分发给孙子、外孙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七嘴八舌地拉拉家常。高高胖胖的外孙一边看电视,一边给爷爷奶奶讲起了他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见闻。“他说一些国家大事,还说什么上网也能看到我们,有些话我都听不懂,不过听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就是觉得高兴。”张奶奶想起除夕夜的情景,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

  张奶奶告诉记者,二女儿最后一个离开,老两口一时找不着事情做了,便各拿了一摞报纸一页一页地读。可时间似乎过得很慢,报纸翻完了,才10点钟。张奶奶又拿起扫帚,把家里边边角角的灰尘又扫了一遍。见记者上门采访,她开心了,端出花生糖果,一个劲地请记者吃,还让记者陪他们一起吃饭。“这几天,天天都是一桌人吃饭,两个人吃饭不香。”爷爷蹒跚着走进厨房,已经动起手来。

  一年7天,看到孩子就安心

  人物:曾奶奶 玄武区丹凤街

  7天的天伦之乐太短暂,90岁的曾奶奶前天又被儿子送回了敬老院。“我有5个孩子,只有大儿子在南京,其他子女在北京和西安,太远了。”曾奶奶显得有些吃力,每说一句话都要皱起眉头仔细地回想一番。

  “我儿子是大年三十来接我回家的,一大桌子饭吃都吃不完,孩子们一起来磕头,高兴得不得了!”曾奶奶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大儿子一家生活挺宽裕,可是儿媳的身体不太好,孙子孙女们又为自己的事业奔忙,无暇顾及年迈的曾奶奶,无奈之下,只好把老人送到了敬老院。今年过年前,大儿子来看望母亲时说,爱人的老毛病又犯了,恐怕没有精力准备年夜饭,他们打算带着孙子孙女一起来敬老院陪老人过除夕。

  曾奶奶嘴上不说,心里却颇有些失落。“不回家就不像过年了。”儿子猜到了母亲的心事,年三十还是打车来到敬老院,把母亲接回了家。看到一桌丰盛的晚餐,曾奶奶乐开了花。“我年纪大了,说话不清楚,他们不喜欢和我说话。”曾奶奶一脸惆怅,她发现媳妇尤其不喜欢她,吃饭时单独给她弄了一盘菜,洗碗时还把她的碗单独放一边,“一年就回家一次,看到大家身体好、工作好,我也为他们高兴。大家聚一聚,他们聊天我也听不清楚,我吃也吃不下,不过看到他们就安心了。”

  遗憾的是,外地的4个子女都没回南京过年,虽然在除夕夜接到了孩子们的长途电话,曾奶奶仍觉得不满足。“他们要是有空回来看看多好!”她站在敬老院的窗台前眺望远处,“女儿说她明年会来南京过年,希望他们能多回来几个。”

  ■记者手记

  找点空闲

  常回家看看

  据市老龄委统计,目前,南京60岁以上人口已过90万,占全市人口总数14.1%,且年均以4.9%的速度递增。预计2010年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虽说不少老人是“儿孙满堂”,但因为儿孙大都忙于工作或者已经“分家”,在一起的时间十分的少,一年之中也只在春节的时候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据记者调查,不少老人距离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在过年期间,更是忙着烧饭、做菜,累得直不起腰。不过,我们相信,看到一家团聚,子女吃得开心,他们心甘情愿付出。我们在此也希望,天下的子女,“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陪爸爸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不要“风卷残云”吃过饭,抹一抹嘴,再搓几圈麻将就拍拍屁股走人。

  快报记者 杨扬 钟晓敏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