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光老人今年69岁,从老家重庆来到南京定居已经10多年了。在老家,杨老从上一辈人那里学到了一套当地的特色娱乐项目———“打连线”。人老了难免闲得发闷,他希望把这来自西部的民间娱乐在南京展示一把,还想组织个“打连线”队。
打连线是老家的绝活
前天是年三十,记者来到杨仁光位于银城东苑的家。“儿子、媳妇开饭店,忙年夜饭生意要忙到零点以后。孙子出去打球了。”杨老夫妇1994年就和儿子媳妇一起到了南京,老两口帮儿子打杂看店,年纪大了,他们才“退居二线”。
从小,杨仁光就在老家重庆开县跟老一辈学会了“打连线”。前年,杨仁光回重庆,想起童年的时光,想起了打连线,便制作了10多把“连线”,带回了南京。
“连线”是由一根三四厘米粗的竹竿制成,长度不超过一米,均匀分布着8个孔洞,每个孔洞穿着3个铜钱,抖起来,铜钱就哗哗作响。
“我打一段给你看看。”杨老右手抓着连线的中间,左手配合,连线就挥动起来,从肩部往下挨着打到腰部、腿部、脚底,身形左右扭动,脚步移来移去,竹竿打在衣服上发出扑扑的声音。一套动作下来,全身都要活动,相当于做了一套竹子敲打“按摩”。
“还有歌词配着呢!”杨老的爱人说着唱起来,“连线下地响叮当,各位同志听我讲,一根竹儿十二节,这十不比那十节,外面就把青皮打,里面就把节巴抠,正月里来连线打,二月来把风筝扎……”随着歌词,杨老又跳了一套,每敲打身体一下都合着一个字。据介绍,在跳法上,有一套8下、10下、12下、21下等几种,难度由低到高。舞起21下的一套,杨老跳得格外欢,脚步也踢踏起来,帽子也摘掉了,额头直冒汗。
杨老介绍,在十一二岁时候,他就会打了,一般每年都要打两次,都是逢重要的节庆日。在农村,孩子打,大人也打,参加乡里、县里会演都要打。“不光1个人能打,两个人、10个人、20个人都能打,排着队打,组成圈打,花样那是变化无穷啊!”杨老说,他近年来去重庆、成都,都没看到这种表演形式。就是在他们老家,打连线也只有他们村的一个小队才有,“其他地方肯定没有的,老一辈传下的东西,是很好的民族文化哎。”
想组织个“打连线”队
杨仁光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把打连线“搬上”夫子庙花灯会舞台,“好想去和其他民间艺人一起表演,没别的目的,就是想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乐呵乐呵!”
杨仁光说,这种娱乐发自民间,对于锻炼身体特别有好处。其实到南京来的起初几年,他没想起打连线,后来总是生病,又是住院又是开刀,自己就拿起了连线打着玩,健身效果很不错。去年从重庆回来后,杨老在家里时不时跳上一段,老伴总是在旁边伴唱,唱的词也都是些歌颂农村富民、劝戒赌、劝官廉政的内容,是老杨亲自写的。老伴说:“他这人就好读书读报,闲不住。”杨老忍不住说:“我家每年订的都是快报哎。”
杨老还有个心愿,就是组织起一个打连线队,“人多了,花样多,才好看呢,再说这东西失传了就可惜了,大家都学就传播开了。”为此,杨老从重庆回来,一口气制作了10多把连线带回南京。
快报记者 孙玉春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