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福聚春节·守望春天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50位福禄寿喜财 谁来代言中国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2 月 1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50位福禄寿喜财 谁来代言中国年
朱俊骏 孙兰兰 卞飞
  喜妹有喜了

  这个“喜”字可真是名副其实,前来应征“春节形象大使”的张喜妹“有喜”了,她已经是怀孕八个月的准妈妈。

  张喜妹今年28岁,跟老公都是苏北人。1999年,两人一同考进南京的一所大学,不久之后展开了恋情。2005年,两人正式结合在了一起。2006年6月份,张喜妹怀孕了,孩子的预产期初定为2007年的3月份。“我最大的希望是小宝宝能够健康、平安、聪明。”

  福喜买彩都能中

  曹先生今年48岁,是南京维多利亚景观大酒店的水电工程师,他的女儿是江苏经贸学院的学生,她在网上看到了快报的这次活动,“别人的名字里大多只有一个字,而我爸爸有两个,所以我就替爸爸报了名。”曹小姐说,爸爸长得胖胖的,两只大耳朵,看上去就是一脸福相,很讨人喜欢,都称他为“开心果”。曹小姐笑称爸爸的运气真的很好,每次买体彩都能中个小奖。

  最小的报名者王福星

  上一次,快报报道了年龄最大的报名者———90多岁的朱寿仑老先生,这一次,又来了一位年龄最小的报名者,16岁的王福星。记者拨通王福星的联系电话,接电话的人自称是王福星的父亲。王先生恳切地告诉记者,在自己才七八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对于下一代人,长辈们都希望他们以后能够幸福美满,“我就希望他能比父母强,过得比我们好!”

  福禄寿喜财又聚齐

  李氏兄弟是由他们的妹妹李冬英女士报的名。李女士说,他们兄弟姐妹共11个,五个哥哥的名字分别是李润福、李润禄、李润寿、李润财、李润喜。看见快报的活动,李女士就给哥哥们一起报了名。哥哥们年纪最大的65岁,最小的也有55岁了。家庭条件都不错,现在也都已在家安享晚年。

  实习生 张恺

  快报记者 朱俊骏

  他们可是名副其实的喜庆人,名字中带喜,人生中也带着喜,带着福分。有些市民的名字在“福禄寿喜财”五字中,一下子占据了两个。而这样的好名字也给他们带来了人生的好运气。

  名副其实的喜庆人

  音响效果堪比现代化剧场

  高淳古戏台最具代表性的有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的固城镇刘家垅村万寿台;明隆庆二年(1568年)的东坝戏楼;清康熙年间的沧溪戏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淳溪吴氏宗祠观乐台等。

  最出名的要数吴氏宗祠的观乐台,坐落在高淳老街上,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总少不了要参观一下。小小的戏楼里木雕就有80多幅,动物、花卉、戏文等,线条流畅、刀法精湛、神态生动,整座戏台显得富丽堂皇。

  不仅如此,音响效果也是极好。站在上面唱一嗓子,无需话筒、音响,在老街上都听得清清楚楚。高淳县民间特色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濮阳康京研究了几十年的高淳古戏台,古时候自然没有扩音器,靠的就是建筑本身的巧妙设计。他指点着,戏台顶部正中是三层八角形藻井,有拢音回转、产生共鸣的演唱效果;而戏台前宽后窄的造型,以及外围院落的八字形罩墙,也都有同样的功能。

  薛城花台,十年等一回

  最漂亮的戏台,据说是薛城的“花台”,可惜它是临时搭建的,而且十年才搭一次,今年是无缘相见了。

  民间传说清康熙年间,高淳进士邢士功在朝为官,其母想进京看金銮宝殿,无奈年老体弱不能成行。其子为尽孝兴,上奏朝廷,康熙帝即令工匠仿金殿式样,缩小尺寸做成木模,外髹金漆,赐给进士母亲。于是,当地村民按样子搭建戏台,称为“花台”。

  和许多民间活动一样,薛城花台也是由各家各户筹钱办起来的。造一次花台的成本大概要25万元左右,这实在是笔不小的数目。“文革”以后,薛城花台一共搭过三次,1982年、1992年和2001年。差不多十年才等到一回。当然,其余年份也不能听不着戏,就搭草台子。

  两三百台好戏即将开锣

  高淳人看戏比较杂,看锡剧,高淳属于吴方言,当地人喜欢看锡剧,解放前就有个锡剧团;后来锡剧团也改成了京剧团,高淳人又听起了京剧;听黄梅戏,这是因为地缘关系,离安徽比较近。此外,还有当地的戏,说不上叫什么名字的小调。可惜的是,号称“百戏之祖”的阳腔目莲戏会唱者已无几人。

  请戏班的钱由村里各户人家凑份子,演出时那不光是一个村子的事,家家接亲迎客、户户拉桌吃饭,还有那些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吹糖人的、耍武术的都来赶场子。台上锣鼓铿锵、婉转悠扬;台下老小翘首、万人攒动,一派热闹非凡景象。据记载,近代著名京剧演员红生三麻子(王鸿寿)、老生小达子(李桂春)、武生盖叫天(张英杰)、老生麒麟童(周信芳)都在高淳演过戏,留下了梨园佳话。

  眼下,各村已经开始忙碌着搭戏台,两三百场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台。今年的春节,又是一场饕餮盛宴。

  快报记者 孙兰兰 石明舟 徐勇

  简陋的临时戏台、雕梁画栋的古戏台,20多个省市级剧团,两三百场好戏,从大年初三一直唱到三月二十,对高淳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眼里瞅着戏,嘴里哼着词,锡剧、京剧、黄梅戏……一台台的故事轮着看过来,这个年,过得才叫热闹。

  直到今天,高淳还保存着20多个老戏台,其中有四个还是省级文物。这在全国也是拥有古戏台数量最多的。

  乡村锣鼓 敲醒沉睡的年俗

  搭起“草台”唱大戏

  高淳县文化局原局长汪士延介绍,在以往的“草台戏”中,一般都是由村长牵头,每户人家出几块钱,然后根据钱凑的多少来决定唱戏的天数。

  记者在高淳县淳溪镇临城五村采访时,就看到了高淳有史以来最大的“草台戏”。据捐建这台“草台戏”的邢精学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花费25万元来捐建这台戏,一是图个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年;另外也是为了回报家乡父老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据了解,已搭建的规模达200多平米的戏台,将在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唱八天八夜的戏,而已联系安排好的唱戏班一个是来自南京的京剧团,另外一个是来自浙江的越剧团。

  风调雨顺开舞祥龙

  与别的地方所舞的龙不同,高淳县淳溪镇临城村的舞龙在当地可是一个隆重的风俗,而且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只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后才能开舞,所以一般3-5年才能举办一次。

  腊月二十六开始,是舞龙会开始的时候,白天龙身被轮流奉在村上每户人的家中,到了下午各家会将龙聚齐接上,从傍晚开始舞龙。在整个舞龙会过程当中,村里的习俗是不许赌博、也不许吵架,不然会被龙王认为不敬。到了最后一场,除了龙头、龙颈、龙尾外,其余部分全部烧掉。而保留的龙头、龙颈、龙尾则会重新放回龙王庙中,静静等待下一次好年景到来时再被“请”出来。

  出门山歌进门戏

  高淳县文化局原局长、民俗专家汪士延告诉记者,高淳当地有句俗语,“出门山歌进门戏”,指的就是在春节期间,客人来家里要听戏,而民间的“送春”人则会唱着曲艺把祝福送上门。

  “送春一般来说都是由二十岁不到的两个小男娃,拿着锣鼓上门演唱祝福的戏曲,讨个吉利。他们有一定文化,有这个爱好,年纪轻,长得帅,一送春二游耍,也显示自己有才能。”汪士延说。不过他也表示,旧社会乡间贫苦人多,串村走巷,挨门挨户送春,索讨报酬以谋生计者为数不少,所以民间也有“半月送春三月粮”之说。

  快报记者 孙兰兰 石明舟 徐勇

  快报讯(记者 陈刚 卞飞)快报发起寻找福禄寿喜财“春节形象代言人”的活动进入高潮,昨天50位读者通过海选进入入围名单,我们将通过读者投票和专家评审选出最终的5位代言人。

  截至昨天,共有3000多位读者前来应征快报的“春节形象代言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90岁,最小的16岁。有退休老人,也有国家干部。他们的姓名里都包含福禄寿喜财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字,其中尤以含有福和喜的名字为最多,“福”、“禄”、“寿”、“喜”四姓也有不少人前来报名,如福建,喜梅,寿康俭、禄福祥等,遗憾的是没有实打实的“财”姓。

  有意思的是一位叫柴荣的读者打电话给记者,询问能否改姓参与,“我可以把姓改成‘财’,聘上代言人过段时间再换回来”。过了没十分钟,他又打电话给记者,“问了公安局手续还真麻烦,短期也搞不好,再说老爷子也不答应,还是下次快报有活动再来参加吧”。

  而进入入围名单的50位读者是通过专家评审和读者投票相结合的方法从3000位读者中海选出来的。由于评选需要,请这50位读者务必在明天下午3点到4点之间前来快报21楼拍照候选,如实在无时间,请提供本人立身照一张送来快报或者发送到电子邮箱9828126@sina.com,并与快报联系,联系电话84783621,否则将以弃权计。通过读者进一步评选和专家审议,我们将于2月17日公布最终5位春节形象代言人,他们将获得陶玉梅精致中式唐装和A.O.史密斯公司提供的价值2000元的精美礼品一份。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