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看年画 追忆火红年代
· 近10万件藏品锁“深闺”
· 关注细节过个美丽新年
· 小朋友挑战“军中绿花”
· 今天开始学扎花灯
· 商家送温暖孩子们送欢乐
· 百年“情人梅”绽放情人节
· 7位老人200副对联送邻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2 月 1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看年画 追忆火红年代
昨天起,130多幅年画在南京美术馆免费展出
陶维洲 吴瑕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记忆。”昨天上午,《火红的年代———民间收藏新年画·宣传画展》在南京美术馆开幕。“我为祖国做贡献”“农业学大寨”“东方红”……130多张具有显著时代特色的新年画、宣传画,将参观者拉回到建设新中国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年画

  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祖国万岁”“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一系列宣传热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的年画作品,激励了当时那一代人,也带出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东西都真实地存在于我的生活中,现在看来十分亲切。”从家里特地赶来看展览的徐老先生说,“看到这些催人奋进的年画,回忆起了当时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的自己。”

  徐老先生回忆说,年画中的时代,正是他从求学到参加工作的时期。“记得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冬天早上还要出操,冻得手脚冰凉,但那时候也没觉得苦,心里就是一个念头,学好知识,为祖国做贡献。记得那一年的新年,我是在学校度过的,当时新华书店都在卖这样的年画,我就挑了这幅‘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年画贴在了我的床头,这幅年画一直激励着我。”

  记者看到,徐老先生指的那幅年画,上面画着两个地质勘探的青年人,拿着器材正在工作,画面下方的口号是:把青春献给祖国。

  从“光荣妈妈”

  到“只生一个好”

  “那时候的年画还负担着政策宣传的任务,你们看这两幅年画。”南京市民间收藏家高建中指着两幅放在一起的年画。一幅叫做“五子图”,上面是5个可爱的宝宝正在嬉戏,十分有趣;另一幅则是“计划生育娃娃壮”,一个大胖小子坐在称重器上,正咧着嘴笑。“这幅‘五子图’是1950年的,当时的政策是鼓励大家多生,还给多生的母亲授予‘光荣妈妈’的称号,所以全国上下过年都要贴象征多子、鼓励多生的‘五子图’。”高建中介绍说,这幅“计划生育娃娃壮”是1978年的作品,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这些年画我小时候都看过,年画的变迁,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快70岁的市民汪老先生说,“1950年我还不满十岁,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五子图’,尤其是刚结婚的人家,更是把这幅年画贴在床前的墙壁上,就盼着能多生几个孩子。我母亲就是‘光荣妈妈’!”

  回忆起

  公社时代的年夜饭

  对于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的人,肯定还记得当时“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运动。“那时候,大家都到公社食堂去吃饭,我还在上学,过年放假回家还到公社食堂去帮忙呢。”已经退休的温老师在一幅“办好公共食堂,讲究集体卫生”的年画前感慨不已。

  “那会儿真是壮观,家家户户都不做饭了,把家里的桌子、椅子都搬到公社食堂,到了点就去吃饭。我还记得有一年的年夜饭就是在公社食堂吃的,那时候困难,没有米饭,食堂煮了一大锅红薯,就算是全村人的年夜饭了。”温老师回忆说。

  画中的女子

  形象发生着变化

  “这些年画我小时候还看到过。”一位30来岁的参观者,指着几幅戏曲题材的年画说。这次展览中,以戏曲为主题的年画,有《西厢记》《霸王别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画中的古装女子俊俏而美丽,是当时老百姓过年最喜欢的一种年画。”高建中说,这些年画从美术角度来讲是无可挑剔的。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画中的人物形象就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女子的服装、发型变得简单而朴素。一幅内容为“缴公粮”的年画中,身材壮实的女子喜笑颜开地挑着看起来很沉的粮食,高建中认为,她们女性的自然美特征没有被突出。同时期另一幅《晚会服装图》中的女子则显得“另类”:穿粉红色旗袍,披白纱,戴翡翠耳坠。“这幅年画在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高建中告诉记者,“十年”动乱让许多优秀的年画作品被禁止出版。

  上世纪80年代起,年画创作又活跃起来。画中的女子形象开始变得身材婀娜,服装、发型也有了变化。一幅印刷于1981年的年画,画中的女子长发飘飘,亭亭玉立,穿着连衣裙。一位参观者说,“我认为这是本性的回归。”

  新年画

  消失的艺术

  年画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早先的门神、灶君到后来的功德故事、戏曲人物、吉祥图画,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而此次展出的年画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新年画”。据高建中介绍,这些新年画不仅制作精细,画面喜庆,为身在那个单调年代的老百姓带去了一片亮色,而且为新中国的新政宣传、经济发展、教育民众、移风易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整整影响了四代人呢。”高建中说。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却开始远离人们的生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则完全为挂历、月历所取代。“在现在的年俗里,年画已经消失不再,包括农村都没有了。”高建中说,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都发生了改变。“现在即使有了年画也不知道该贴在哪儿,城市里的公寓房哪有地方贴这个东西。”

  ■友情提醒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从1950年到1990年的新年画、宣传画130多张。展览向市民免费开放,从2月12日持续到2月25日,其中2月17日至2月20日闭馆,2月21日继续开馆。

  见习记者 陶维洲 快报记者 常毅

  ■新闻链接                    

  年画的由来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是适应人们庆贺年节的风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

  一般认为,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北宋年间,产生了木版印刷的年画。明代,随着木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明太祖提倡过年贴春联,年画走向繁荣,并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