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故事
3上一版  
PDF 版
· 那时“秦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2 月 1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那时“秦淮”
陶维洲
 “别样的年华不再,别样的气息犹存。”昨天上午,一场充满着民国风情的藏品展在南京市颜真卿纪念馆拉开帷幕。清新典雅的民国招贴画、风情万千的民国旗袍、妙趣横生的婚俗用具……让参观者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的南京,呼吸、品味老南京那古朴、陈郁的气息。

  那时,南京城内有火车

  “以前城里还有火车啊?”一幅印制于1936年的“最新南京道路明细图”吸引了几位市民。图上,一条铁道线从下关龙江路一直延伸至雨花门南,两头分别连接京沪铁路和宁芜铁路。南京民间收藏家高建中说,当时小火车前面是木质座椅,可坐人,后面挂货车,黄包车、骡马车都可以上。小火车的票价每站大洋三分,由“中正街经国府站”、鼓楼、三牌楼至下关一共大洋一角两分,这和现在的地铁差不多,一般老百姓都能坐得起。这条铁路后来被拆除,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地铁。

  地图左下角,是以笔画为索引的地名表,排在第一个的就是“一条巷”。高建中认为,用这种方法查找地名比现在的地图方便。很多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在这张地名表上都还可以找到。“那时的玄武湖,可比现在大多了!”一位前来参观的老先生看到这张地图,十分感慨。

  据介绍,1929年12月,民国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南京开始大兴土木。展览“城市旧影”部分,就反映了那时南京的盛况。“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20%的图片是我提供的。”高建中得意地说。然而,就在这幅“最新南京道路明细图”印制出来的第二年,南京沦陷。高建中将地图旁的一个镜子反过来,镜子背面,是“木兰从军”图,两边分别印着“改良国货”和“挽回利权”,“这反映了当时全民族一致抗战的历史背景。”

  收藏,只因喜欢

  展出的200多件藏品,还不到高建中所有藏品的十分之一。“光月份牌我就有500多幅。”高建中眼中的月份牌,不仅是民国时期美术史、印刷史、文化史的缩影,而且代表着对那时岁月的缅怀。

  月份牌展区的第一幅,印制于1915年。“据我考证,这是最早、最大的人寿保险广告,有人出价一万二,我没卖。”最让高建中得意的,是一幅“双美图”,这幅月份牌本是雨花台区一户人家收藏的,高建中想收藏,但价格一直没谈拢,正在犹豫时,听说一个香港人要收购这幅图,他赶紧跑过去,以更高的价格收购过来。高建中说,“你看这件外套,领子是西式翻领,袖子却是中国传统的喇叭袖。”同样体现中西文化合璧的月份牌有很多。“月份牌是最早的水彩擦笔画,但很多画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桃花美人”图上,左上角有几行题字,“这明显是中国画的风格。”

  对旗袍很有研究的高建中从月份牌上看到了旗袍的演变。“上世纪30年代的式样比民国初年的时尚。画上的旗袍我都要找到。”另一幅月份牌上,两个美人在打高尔夫球。“当时中国有三个高尔夫球场,有一个就在南京。”

  1989年,高建中出版了《浮世绘影》,将“月份牌文化”推向社会。1995年,高建中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国内第一个大型月份牌展览,解放前专门印制月份牌的现上海美术出版社派人专程赴宁,参观后他们感慨,“‘上美’也没有这么丰富的藏品。”一位香港商人开价5万元人民币收购高建中的10张月份牌,被他婉拒,“我收藏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喜欢。”

  旗袍:未逝的芳华

  “缱绻低回的爵士乐中,颔首低眉的张曼玉不经意地走过,身上旗袍勾勒出她曼妙的身材,也勾勒出那个逝去年代的风尚和情怀……”说起民国风情,看过电影《花样年华》的人首先会想到这一情节。在昨天的展览现场,高建中收藏的旗袍再现了民国那段已逝的年华。

  “民国年代,旗袍风行数十年,款式也多有变化。”高建中在“别样年华———旗袍”展区向参观者介绍,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在领、袖、边、长,长度忽长忽短,腰身忽宽忽窄,腿部开衩忽高忽低,袖子忽长忽短……现场展出的旗袍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汇集了,引得参观者不住称赞。“你们看,这件就是带花边的旗袍。”高建中指着一件周围镶以花边的旗袍说,1931年著名的“旗袍花边”运动,就是由此得名。

  “这里展出的旗袍还是我藏品的很少一部分。”高建中一共收藏了120多件原汁原味的民国旗袍,而且全部来自南京民间,可以说能够代表民国时南京旗袍文化。

  说到旗袍的收藏,高建中告诉记者,他在收藏民国时期的招贴画时,发现画中女子都穿着各色华丽的旗袍,“当时就觉得旗袍特别漂亮,如果能把真正的旗袍拿到手就好了。”后来他就开始留心旗袍收藏。“中国人有‘人死不留衣’的习惯,这给收藏老旗袍带来了困难。”

  一次,高建中打听到中央路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了,这位老人年轻时是风华绝代的名媛,存下了许多华美的旗袍,高建中费尽力气才将老人穿过的旗袍收购了过来。“旗袍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流,也留下了老南京的影子。”高建中抚摸着旗袍,感慨万千。

  民国时的集体婚礼

  “原来民国时就有集体婚礼了!”展厅中一张巨幅的集体婚礼招贴画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画面上几对新人在众多亲友的簇拥下,正缓缓地走下台阶,新娘的装束竟然是极富现代气息的婚纱。“民国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婚俗礼仪上也发生了变化,在婚庆礼仪中加入了许多西方元素。”高建中介绍,新派婚礼的着装中出现了婚纱,婚庆礼仪也从中国传统的拜天地改为相对三揖。

  “上世纪30年代,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更是兴起了更加新潮的集体结婚。”高建中指着招贴画和旁边的老照片说,画面上的集体婚礼就是在当时的励志社,现在的钟山宾馆黄埔厅举行的,招贴画是根据老照片的内容还原出来的。“老照片是当时社会的剪影,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鼓楼区文联的一位老人不禁感叹:“沦陷前的南京是何等的繁华啊!”

  结婚还有“榨汁机”

  “这个板凳还真奇怪,一边高一边低。”在婚俗用品展区,一件雕琢精致的“迷你”板凳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板凳低的一头,凳头有一个龙嘴,凳面上还支着一个架子,一根雕刻成龙形的木棍从架子中间穿过。这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参观者们议论纷纷。

  “这是榨甘蔗用的。”高建中解答了大家的疑问,“你们看,把木棍抬起,就和凳面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夹角,把甘蔗放进去,一压,甘蔗汁就顺着板凳的斜面从龙嘴里流出来了。”高建中边讲解边演示,“将这个放在婚嫁用品中,就象征着新人能够甜甜蜜蜜。”听了高建中的介绍,人们不禁啧啧称奇。“原来是这样!”一位女士自己动手操作了一下,还让同伴给她照相留念。

  “你们再看这个。”高建中从“榨汁机”旁拿起一块红绸布,上面刺着人名。“这是一张刺绣而成的礼宾单,是我在常州发现的,相当珍贵。我跑了两趟才把它买回来。”

  ■友情提醒

  此次“别样年华———民国风情藏品展”历时三天,并且免费向市民开放。展览分“文明结婚”、“别样年华”、“浮世绘影”、“城市旧影”、“俗物雅存”五个展区,共200多件展品。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南京市鼓楼区文化局、鼓楼区文联、鼓楼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组织举办,所有藏品皆为高建中提供。

  展览地点:广州路颜真卿纪念馆

  快报记者 常毅

  见习记者 陶维洲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