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毛丽萍 孙兰兰)明楼是明孝陵内最后一道大体量的建筑。由于战争和岁月,明楼遭到了破坏。特别是近年来酸雨的侵蚀,让这座古老的建筑健康状况不妙。记者昨天了解到,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对其加顶保护。
站在明楼上,记者发现,很多白色物质从墙缝中分泌出来,凝固在一起。这些究竟是什么?中山陵园管理局余金保副局长介绍,这些白色物质都是当年建造明楼时用的粘合剂,现在由于渗水,粘合剂慢慢从墙体里渗了出来。天长日久,有些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小型“石钟乳”。
600多年前的粘合剂为何会这样渗出墙壁?据介绍,没有顶的明楼一直都默默承受着南京雨季的侵袭。雨水通过破损处渗入墙体,并导致砌合城砖的粘合剂流失,最终造成明楼建筑出现危险。“原本明楼是有顶的。”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在一次次战争中明楼遭到了破坏,屋顶已经被毁坏,而没有了顶之后,工业化时代的酸雨,对于明楼墙壁的损害更加直接。
近日,东南大学有关专家对明孝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一次“体检”,总的结果是,地面建筑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逆向变化,而明楼也在此列。“只有将明楼的顶部恢复起来,才能够抵挡雨水的侵袭。”余金保称,因为原来就是有顶的,加顶保护也并不违背世界遗产公约。只要遵循可识别性的原则,让人们知道这是为了保护明楼所建的,就不会对明孝陵的世界遗产地位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