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故事
3上一版  
PDF 版
· 人间烟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冒了20多年黑烟,集庆门大烟囱终于开拆 快报报道唤起南京人对一家老厂的别样记忆
人间烟火
孙玉春
  冒了20多年黑烟,集庆门大烟囱终于开拆。快报报道也唤起南京人对一家老厂———城南热电厂的别样记忆。

  城南热电厂,这是南京人对集庆门内南京纺织热电公司的习惯称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南集庆门一带还密布工业企业的时候,这个热电厂是独一无二的,高峰时,同时为17家城墙内的企业供热,但是当这些企业一家家地搬迁时,热电厂的留守失去了意义。

  17家企业,曾经“一个鼻孔出气”

  昨天上午,看到快报的报道后,南京纺织热电公司办公室的一个老员工显得有些伤感:“厂子要搬了,还报道干什么,最多再坚持两个月吧。”

  老城南热电厂兴建于1982年,1986年投产。当时建这个厂主要是考虑节省,因为周围很多企业都需要供热,与其各自独立供热,不如集中起来搞一个热电厂,“建起一个城南热电厂,拆掉了周围大小10多个烟囱。”住在集庆门凤游寺的南京第一棉纺厂退休职工赵师傅说。

  选址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是相当偏僻的。热电厂的一个老员工说,那时这一片都要从中华门或者水西门出城,这个地方属于城墙旮旯,厂区的面积也不大,因为主要是供热,电力装机容量很小,但在当时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发的电仍然上网。第一棉纺厂、金陵袜厂、毛条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它们都成为了城南热电厂的用户。1996年,城南热电厂改为南京纺织热电公司,仍然维持着兴旺景象。最高峰时,热电厂的用户数达到17家企业,这个厂在职职工就有200人。为了运输煤炭进厂,当时政府部门同意在东水关明城墙上开了个城门洞,供汽车进出。

  “到了2002、2003年时,效益是最好的,2004年以后,煤炭涨价,企业就走下坡路了。”南京纺织热电公司办公室江主任介绍说,更关键的是,用户数越来越少了,那些企业一家接一家地搬迁到了城外,换进来的则是新的住户和拓宽的马路以及商业设施,到目前,纺织热电厂只剩下了一个用户。

  大烟囱见证了南京城市发展

  热电厂和明城墙的关系也非常紧密。“1986年我来到城南热电厂时,明城墙还很残破,有些地方甚至豁掉成了‘天然’通道,而现在,明城墙已经申遗,热电厂也见证了明城墙的变化。”江主任说。

  在江主任的办公室,有一张1991年的南京地图。在地图上,记者找到了热电厂的位置,而在河西现在的应天西路、集庆门大街一带,基本没有任何单位和马路的标志,全是大片农田和密密麻麻的水塘,城墙外面的凤台路已经有了,但是集庆门还没有开,“当时城门所在的地方是第一棉纺厂的仓库。”

  1992年,集庆门成为南京明城墙迄今所开的最后一个门,这直接带动了河西的发展,集庆门内也越来越繁华了,可是这却并没有给热电厂带来什么好处。“我们无法发展河西的用户,因为有城墙和秦淮河,我们的供热管道无法穿越城墙和河道,被局限在里面,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当河西已经是小区密布,明城墙已经成为开发商口中的卖点时,热电厂受到了进一步的挤压,厂区内高达80米的烟囱无疑影响了明城墙的景观。而城西干道通车、纬七路高架建成,使得这个不和谐的景观更多地被人们所知晓,烟囱的价值,厂的价值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

  大烟囱像长江大桥的桥墩一样坚固

  负责拆除这个烟囱的是扬州强进拆除有限公司。公司张经理介绍,近年来,他们在南京拆除过十四所、金陵船厂、无线电厂、三乐电器等多处烟囱,但是没有一个赶得上这次的拆除难度。

  “这个烟囱的水泥标号特别高,以前拆烟囱没碰到过,估计只有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子和它一样坚固。”张经理说,他们用风镐在上面钻,起初是用直径23毫米的钢钻头,结果不行,打到烟囱壁上只有一个白点。后来换上35毫米的,风镐空压机也从两个立方换成三个立方的,就算这样,每天都要磨秃十个钻头。

  工人们从上往下拆,从去年12月中旬进场后,光是在烟囱内部搭直通塔顶的脚手架,就花费半个月。张经理说,上面的风力达到7级,由于结构特殊,产生的灰尘都是往上吹到脸上,为此工人都要配戴防毒口罩、风镜、风帽、安全帽等上去施工,结果干了十来天,烟囱只矮了40厘米。江主任说:“照当时的速度,得四年才能拆完。”

  后来工程队花7万多买了一台进口的链条切割机,在烟囱壁上每10厘米切割出一条缝,再用风镐去钻,这样进程才有所加快。张经理说,估计在春节前能拆到40米高度,“从明城墙外看不到烟囱。”

  快报记者 孙玉春

  下关烟囱

  守望南京近百年

  “只要电厂的烟囱又冒烟,就会再次发生这样的空袭。”这是《拉贝日记》中的一句话,刻录着南京城1937年的那场浩劫……

  文章中所指的“烟囱”,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下关电厂的烟囱。

  下关电厂烟囱被加高

  1910年,金陵电灯管厂在西华门建成并发电,1912年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1919年该厂在下关建立分厂,定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这就是下关发电厂的前身。1928年,南京电灯厂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更名为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这是能找到的关于这个电厂的详细档案。

  下关区旅游局万贵祥局长告诉记者,下关电厂属于热电厂,烟囱是这种企业的重要标志。“但现在电厂的烟囱,并不是当初的那个烟囱。”万贵祥说,烟囱冒出的黑烟,曾让周边的市民叫苦不迭,甚至还影响了南京城市形象。“在1994年前后,企业投资将烟囱拔高、增加了脱硫装置。”

  “当年的烟囱好高。”住在下关二板桥的宋齐老人说,他在鼓楼就能一眼瞄到这地方。

  电厂搬迁烟囱去留成焦点

  星移斗转。如今,这个走了快一个世纪的电厂即将搬家到栖霞区的龙潭-马渡一带,烟囱的去留在这个城市引起了强烈的观点碰撞。

  网友白杨在快报网站上说,下关电厂曾是全国位于城区少数几个大型电厂之一,可以说它的成长壮大史就是南京经济成长壮大史的缩影,它曾经为南京市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下关电厂的标志性建筑———高大的烟囱,它的存在,也就是对将近一百年以来南京经济由原始型向现代化发展过渡的一个见证。它巍然耸立在南京城的西北隅的长江边,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哨兵日夜守望在南京的北门户。当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城,由江北渡船到达南岸下关,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确保市民正常的生活秩序,第一个占领控制的也就是下关电厂。

  “留,已成为必然,毕竟它记录着南京最重要的一段历史。”绝大多数人持这一观点。

  也有人提出,电厂已不留,烟囱是电厂本身的一个标志,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

  规划出面保留城区最大烟囱

  万贵祥局长昨天告诉记者,搬迁电厂已是肯定的事,烟囱的去留争论一直在继续。在此前下关区组织的专家咨询中,大家的观点也有分歧。

  不过,南京规划局昨天的消息倒让人非常欣慰,在已经完成的下关区《老下关概念性城市形象设计》中已经明确,这个地标性的大烟囱将得以保留,并提出了两种改造方案。而这,还是南京城建史上第一个提出对烟囱进行保护的规划。

  快报记者 尹海峡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