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姚驹一拉开关,他昏暗的家顿时亮堂了起来。事隔40年后,当头顶上的那盏灯重新亮起来时,这位孤独了一辈子的老人突然觉得:被点亮的不仅仅是一盏灯,还有他的内心。
40年来,没有灯光
姚驹老人是刘公巷社区居民,前天,沿着秦淮河边七拐八绕转了几个圈后,记者来到了一个狭小的院子。院子里有几栋紧挨在一起的老式木结构平房。姚驹家就是其中一间。房子很小,8平米都不到,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三合一”。
尽管是上午,屋里的光线却很糟糕。记者想开灯细细看床梁上放的是什么东西,却发现家里连个灯泡都没有。姚老指着屋顶上一个小小的天窗解释说:“这是我家白天用的照明灯。”他又指指床头一只积了拳头大蜡烛油的蜡烛说:“这个,我晚上用。”
姚驹是个“三无”老人。他年轻时没有结婚,所以膝下无子女。他倒是有3个兄妹,但现在已阴阳两隔。没有退休金,姚老平时就靠低保过日子。钱省着用,生活还是捉襟见肘。
据说40年前,姚老家曾经装过灯。但因为交不起电费,和邻居闹了矛盾,好强的姚驹一气之下就把线给剪了。“后来我就一直用蜡烛,一天一根,一个月就5元钱。也挺好。”姚驹说。
“姚老是我们社区唯一一户没有装灯的居民。我们曾经想给他装,他不肯!他总说,我一个老头子,又不看什么东西,要那么亮干什么。”社区李美荣主任说。
姚驹坐在床头,轻叹了一口气:“最近眼睛不太好了,晚上看不清了。”
社区、民警帮忙装灯
正说着,户籍女民警方向东和杨晓东带着电工抱着一包线走了进来。“姚老,给您装灯来啦。”姚驹一听,立刻高兴地站起来,迎了上去:“来了来了!”电工装灯时,姚驹一直仰着头用好奇和企盼的眼神盯着看。这让才到社区的民警方向东看了很难过。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年前参加社区慰问时才知道,直到现在还有人家没有装灯。“一个孤寡老人整晚守着一支昏暗的蜡烛,看着它慢慢熄灭,多让人难过。”方向东当即表示要给姚驹装灯。姚驹不同意。“他不说原因,但我明白,老人是担心装了灯也付不起电费。”
“你一个老人家,腿脚不灵活,要是蜡烛倒在床上引起火灾,烧了别人家,谁来负责?你要装灯,我掏钱给你装,电费我替你付。要出了火灾,你拿什么赔?”软的不行,方向东就来“硬的”。几次一劝,老人同意了。
“我们说了,方民警也是做好事,以后的电费也不能光让方民警一个人掏。”建康路街道刘公巷社区的管福胜书记打包票:“电费以后就由我们社区的党总支包了。社区人有困难,我们党员也要出份力。”
老人无声的感激
“差不多啦!”1个多小时后,这边电工说了一句。“你拉拉看”,方向东把拉绳递了过去。姚驹立刻激动地站起来,抖抖嗦嗦地接过绳子,像费了好大劲一样,慎重地拉了下去。
“啪!”灯亮了。白色的节能灯在昏暗的屋子里发出淡淡的光。
姚驹盯着灯泡愣了好一会儿。转身回头,似乎想和这些帮忙装灯的人说些感谢的话,可嘴张了又张,终究什么都没说出口。
“灯亮不亮?”记者问。他点点头。
“是不是很感谢他们?”记者又问。老人眼圈红红的。他抿着嘴,点头再点头……
快报记者 黄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