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驻伊大使:爆炸声就在耳边响起
· 渴望一夜暴富 挪用千万公款买彩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 月 2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驻伊大使:爆炸声就在耳边响起
《环球》
  动荡里的中国外交家身影

  李华新大使赴任巴格达近400天了,400天里充满危险和艰辛。2004年和2005年,十余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先后被挟持,时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的李华新,在北京积极参与了营救工作。2005年底,他又踏上了新闻事件的实际发生地,成为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掌舵人”。

  作为一名外交人员———他不愿意用“官“这个字眼,李大使觉得,对驻在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对那里人民怀有的深厚情感,给外交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李大使在任的2006年,见证了伊拉克战后政治、民主、生活艰难前行的进程。

  2006年2月,什叶派阿里哈迪清真寺被炸,在伊拉克掀起了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从当年年初到岁末,伊国内安全局势整体趋向恶化,月均死亡人数超过3000,数十万人举家移民或避难,而伊战以来在暴力中死亡的平民已超过60万。

  这期间,由各种恐怖、极端势力发动的针对外国人甚至外交官的袭击、绑架、暗杀事件不断。外交人员被蒙头缚手执行枪决的画面,反复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的新闻里,给工作在巴格达的各国外交人员以巨大的心理震慑,死亡的威胁真实地潜伏在他们身边。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各项工作仍在有序地进行。大使出行,要冒着经常发生汽车炸弹、路边炸弹爆炸的危险,在拥堵的路段行车,有时真像是一场“轮盘赌”。

  一年时间里,李大使多次拜访了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总理马利基、外交部长兹巴里以及一些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还会见了一些宗教、党派的领导人、知名人士和友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表明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商讨如何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送去中国人民的友爱与祝福。

  李大使的突出感受是,伊拉克人对于中国人有着非常友好的情感,对于中国的有关政策十分赞赏,对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与合作怀有美好而热切的愿望。

  2006年,李大使与伊拉克财政部长共同签署了一项合作协定,向伊海关提供技术支持。在中国驻伊使馆的推动和配合下,中国为伊拉克培训了一批经济、石油管理官员,选派了近40名伊拉克学生赴华留学;伊拉克文化部长、石油部长、廉政署长等高级官员先后访华,伊方还派人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中国和阿拉伯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两国贸易额增长幅度超过20%,到中国进行贸易、访问的伊拉克商人等各类人士达数千人次。

  大使房间里响起枪声

  李大使对记者说,虽然在国内时曾主管伊拉克事务,但如今设身处地,确实仍有一番别样的感触。

  最直接的印象是,在他抵达巴格达走出机场的一刻,美军设立的警示牌赫然写着:您已经进入“战区”,一件厚重的防弹衣随即被武警战士披到了他身上,防弹车在巴格达紧张的空气里,驶过有“死亡之路”之称的机场路,穿行在危机四伏的街巷中,那种无形的压抑感,那些和平氛围里无从经历的紧张情绪,骤然加剧。

  让人不安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自己身边。2006年11月29日上午,李华新大使的住所被流弹击中。流弹穿透阳台上的两层玻璃门,打穿屋内一块厚约15厘米的沙发靠垫后,在墙上留下一个深约2厘米的弹洞。弹头口径为12.7毫米,属于重机枪子弹。流弹射入时,李大使正在套间内的另一个房间办公,仅一墙之隔。而就在前一天,使馆办公会议就在出事房间里召开,一名工作人员就在沙发上子弹击中的位置落坐。

  2006年12月初,使馆工作人员和记者所住的三个房间的凉台也被流弹击中,所幸无人员伤亡。国内数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许多人询问大使房间有没有因此安装防弹玻璃。大使说,饭店的条件不允许也不可能安装,他和使馆所有工作人员一样,只能在提高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采取有限的防护措施。

  战乱中的奥运展览

  中国驻伊拉克使馆近日在使馆所在的饭店大厅举办了中国图片展览,主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橱窗里原来摆放的是饭店遭炸弹袭击被破坏后的照片,战争的沉重气氛和奥运的和平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整日在动荡、紧张中生活,使馆的同志们经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候爆炸声就在耳边响起,枪声持续到深夜,搅得人不能入睡;美军的飞机天天在市中心盘旋,有时贴着饭店驻地飞过,噪音吵得人心烦。

  而直接的危险是,武装人员用迫击炮、火箭弹向巴格达“绿区”实施远程攻击,而这些武器准确性很差,使馆的驻地距离美英使馆所在的“绿区”不到1公里,被误击中的可能性极大,有几次炮弹更直接落在院子内。

  发生在驻地周边社区的交火同样令人精神紧张。驻地旁边有一个警察局和一个小型军营,经常遭到来自不明方向的袭击,附近的武力冲突也时有发生,距离不远的海法大街是这些暴力冲突的“重灾区”,枪战经常一连持续几个小时,每每这时,驻地的院子内弹壳、弹片等到处可见,散步时遇险的可能性极大。

  大使带领馆员“解压”

  身处高危地区的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一直处于应急状态,每个馆员都必须绷紧安全这根弦,在形势紧张时,采取阶段性限制出行的措施,驻地的防护做必要的加固,武警执勤和戒备也相应强化。

  与此同时,馆员们还要克服各种心理、生理上出现的问题。伊拉克空气污染、水土污染比较严重,水质很差,许多馆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胸闷、头昏、失眠、皮肤过敏、出疹等症状,但是他们发扬乐观拼搏的精神,以祖国外交事业的大局为重,坚守岗位,并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李华新大使还积极组织和参与体育和文娱活动,用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和带动大家。打乒乓球、踢毽子、跳绳,有限条件下因地制宜,使馆的业余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每逢节日,使馆总会邀请所有在巴格达的中国人到使馆团聚,让大家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伊拉克感受温暖

  说到温暖,大使还特别提及了一些让人感动的细节。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经常收到国内主管部门、媒体、个人的来信,信中充满真情的问候和祝福成为使馆馆员努力工作的动力;李肇星外长在新年到来之际,发来慰问信,外交部为每个在伊工作人员寄来亲情卡,卡片上写着祝福的话并署上家人的签名。

  2006年12月12日,爆炸声在巴格达市中心的塔亚兰广场响起,近300人在袭击事件中伤亡,使馆驻地距离事发地仅七八百米,爆炸震得玻璃窗嗡嗡作响,天空中升腾起蘑菇云,浓烟遮天蔽日,使馆一名工作人员用DV记录了这令人震撼的画面。而就在爆炸发生的当晚,伊拉克足球队闯入了亚运会男足的决赛,巴格达各城区的老百姓纷纷朝天空鸣枪欢庆胜利,伊拉克人获得了少有的、短暂的快乐。

  李大使说,早上的爆炸和晚上的枪声,伊拉克人一天里经历了大悲和大喜,两种声音传递的情绪截然不同,我们当然希望快乐的情绪能够在伊拉克更多的延续。伊拉克人民理应享受和平和安宁。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据《环球》杂志

  跨出机场,赫然看见美军设立的警示牌:您已经进入“战区”。一件厚重的防弹衣随即被武警战士披到了他身上,防弹车在巴格达紧张的空气里,驶过有“死亡之路”之称的机场路,穿行在危机四伏的街巷中,那种无形的压抑感,那些和平氛围里无从经历的紧张情绪,骤然加剧。抵达巴格达的那一刻,也许将永远定格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李华新的脑海中。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