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狂奔了多年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考研终于降温了。据1月21日《信息时报》报道,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考研首次出现“降温”现象,全国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增长幅度。广东省则首次出现报考人数低于往年的现象。专家分析,考研人数骤降,与就业压力过大不无关系。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考研越来越不划算了,还不如早点找份好工作”。
就业压力大了,于是就放弃考研早日找工作养家糊口,这话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但细细一想却又不然———很多人考研不就是为了日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吗?如此说来,为了早日工作放弃考研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在我看来,考研降温这只麻雀不能只拿着一把“就业压力大”的手术刀去解剖,我们需要的是多角度的系统解剖。其中,比“就业压力大”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们“考研越来越不划算了”这样的抱怨。
为什么考研越来越不划算了,这个问题相信大学生们都会有基本相似的答案———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差了、读研究生的费用越来越高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在人才市场上也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了大学生们“考研越来越不划算了”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判断,说得好听一点是大学生们一味追求文凭热的理性降温,说得难听一点,则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耻辱,或者可以这么说,是大学生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浮躁和粗糙。
在任何国家,研究生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专才教育。但在现在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似乎成了批量制造劣质毕业生的拙劣流水线。难道不是吗,我们不妨看看———导师动辄带着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导师一个学期都不与学生们照几次面;研究生毕业论文空洞无物,造假成风;在缴纳了高额学费之后,学校的功利逼得研究生们同样功利,他们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做学问,只是忙着找工作。在这样的培养现状之下,研究生的普遍质量不高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公认的事实。当“唯文凭论”在人才市场上越来越不吃香的时候,这些流水线上下来的研究生当然也越来越不值钱了。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尴尬,反映在大学生们眼中,当然就是“考研越来越不划算了”。
在我看来,今年考研热的降温只是一个开始,如果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弊端不一一革除,如果大学仍然将培养研究生当作一门利润很高的生意,研究生们将会在人才市场上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考研也必然有从沸点降到冰点的尴尬一天。真到了那一天,又将如何收场?
(尹之 江苏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