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视点
苏锡常公路春运涨价风波终因物价部门的介入而暂告一段落。这场风波,究竟是百姓眼中的“涨价”,还是客运企业眼中的“调价”,这一字之差,让人们看到,公共政策在越来越贴近民生的同时,在操作性和公开方式上仍有待改进。
“今年公路春运也不涨价了。”在铁道部发出春运火车票不涨价的通知后,人们紧接着就听到了又一个好消息。然而,就在苏锡常的公路旅客们心情愉快地准备购票回家时,却意外地看到车站标价牌上全新的票价,有些线路涨了20%—30%,有些甚至涨了60%!“不是说不涨价吗,怎么还是要多掏钱?忽悠啊?”揣着一年辛苦钱的民工兄弟,话中看似调侃,却不无心酸无奈。
再听听客运企业是怎么说的吧:“我们不是‘涨价’,是‘调价’,是恢复性地上调。”对照有关政策规定,似乎也有道理———部分客运线路平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在物价部门核定的票价基础上进行了下调,有的甚至是“亏本”的。现在到了春运旺季,上调到核定的票价或是按照权限上浮10%,正好可以弥补平时,多赚点利润。
那么,究竟谁错了呢?究竟是公众曲解了政策,还是政策让人产生了误解?在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发出通知后,几乎各大媒体都以“今年公路春运也不涨价”为题作出报道。然而,此时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发改委、交通部的通知究竟是怎么说的:“2007年春运期间,铁路旅客列车票价不再上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交通主管部门要立即研究,地方管理的道路旅客运输票价应严格执行省级价格、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运价,春运期间不再加成。水路旅客运输票价已经实行市场调节价,各级价格、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路旅客运输市场的监测和引导,保持水路旅客运输票价平稳。”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不再上浮”是指铁路票价,因为铁路票价执行政府定价管理,定好多少价就是多少价,所以说“不再上浮”,那肯定就是原来的价格。而公路票价执行的是不同的价格管理模式———政府指导价,企业平时可以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基准价基础上上浮10%,下浮不限。即便今年取消了20%的春运加成,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还是原来的票价———因为企业还有10%的自主定价权。显然,铁路、公路一并戴上“春运不涨价”的大帽子,是不合适的。
就国家决策部门而言,从减轻旅客负担的角度出发取消公路春运加成,这一做法广受赞同。列有上述相关政策的“明传电报”发到各省市的价格主管部门后,因为都是具体决策部门,也不会产生什么误解。然而,问题即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在下发了通知后,对公共政策的公开方式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使得实际政策未必能与百姓的理解达成一致———媒体和公众毕竟不是决策部门,就拿公路客运加票价平时的“10%”、春运的“20%”等等为例,如果不对政策作出详细的解读,恐怕很难准确地把握。另一方面,也使得下属相关部门在具体执行政策时,也难免有些被动。
近年来,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政策,基本都能做到及时公开,然而,由公路春运“涨价”还是“调价”的争议中不难发现,如何做到有效公开、准确公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快报记者 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