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八位“老报人” 一句玩笑办出一份报
· 毗卢寺,他们许下爱的誓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八位“老报人” 一句玩笑办出一份报
既是记者又是编辑 既要组版还要校对
黄卓琳
  白下区刘公巷社区有这么8位老人,他们平均年龄超过75岁,却都有一颗年轻的心。为了帮社区工作上传下达,他们做“记者”“编辑”“组版”“校对”, 一人身兼数职在社区里办起了报纸《银发之光》。

  一句玩笑办出一份报

  “这份报纸就像是我们共同的孩子。”72岁的姚启旺是《银发之光》的“总编”。看着这份报纸这一年多来的成长,他和其他7人一样,对这份报纸有着难以形容的感情。

  姚启旺是社区的老党员,因为喜欢写作,办报前他和同社区的尤网才、戈爱平、苏健东等人成立了一个笔友会,闲来无事常凑在一起吟诗作对。

  如果没有社区杨晓东主任的提醒,或许他们无法体会到办报的乐趣。一次,杨晓东看他们又聚在一起作诗,便开玩笑:“都21世纪了,你们老在一起怀古,若能跟上潮流,写写社区的新人新事就好了。你们爱写,还不如办个报纸。”这话点醒了几个老人。“是啊,我们都有文化,又擅长写作,为什么不可以?”

  第一张报纸的“出炉”可不容易。光选定“报社人员”,几个组织者就花了不少心思。得挑文化程度高的,觉悟高的,表达能力强的。成员终于定好了,8人里年龄最小的尤网才65岁,最大的戈爱平已是92岁高龄。

  什么都定好了,就开始办报了。他们还特地研究了几天报纸。连看了几天,仍不知怎么下手。最后,还是社区的杨主任和李主任帮忙出了主意,才让第一期报纸办了出来。

  出报前要开“采前会”

  从2005年10月至今,2月一刊的《银发之光》已经办到了第8期。虽然不过8开大,发行量只有20多份,但每一期都包含了大伙的心血。

  每次出报前半个月,大伙都要开“采前会”。若定好周一下午开这个会议,那谁都不能落下。“就是下刀子也得来。”

  每次开会都由社区负责宣传的李美荣定个本期的主题,大家就开始讨论。

  “我们几个人各有专长。”高桂林说。戈爱平和尤网才两个人擅长写诗,那他们负责报纸的诗歌板块,或者把一件好人好事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苏建东几个擅长写叙事体,那就尽量把文章写得有趣且可读。开会一般得两个小时。

  接下去的一周是大家的“采编”时间。“我们大多白天忙家务,等小孙子小孙女回来,家里就大闹天宫了。”老姚一般是在晚上9点后再动笔。

  忙归忙,大家还是把写稿的事情给记在心上。老苏的写作习惯就是先花上两天时间做“记者”找人物,然后了解情况,边做家务边打腹稿。心里想得差不多了,再写下来。写完后,还得自己推敲。报纸就那么大,怎么用尽可能少的字写出有趣的事,是老苏一直努力的目标。

  几天后大家交稿。老姚开始负责校对兼审稿,组版的工作也非他莫属。全部好了,由老姚负责到外面的打印店把报纸打印出来,“担心他们心不在焉打错字,一张报纸我得花3天时间来反复修改。”

  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老姚他们最高兴的莫过于新一期报纸贴到橱窗后,社区里的老人们驻足在橱窗前阅读。

  梦想办“大报”

  这8期办下来,社区里对报纸的反映很好。不少老人已经把上《银发之光》当成了一件骄傲的事。

  记者仔细阅读报纸时,也会被报纸上的一些小片断感动或逗笑。一位热心居民为了帮邻居借一本预习题,楼上楼下跑了6家,第二天还亲自向亲戚借了送过来,“他们全家出动,起早摸黑‘接力赛’怎能不让人感动?”写一位宽容的好邻居:“有几次,孙子在张爷爷家拉大便,张奶奶不但不生气,还笑哈哈地给他擦屁股。擦干净后让我孙子继续玩……”文章虽短却很有趣。

  虽然报纸办得越来越好,但老姚他们并不满足。他们酝酿着要“改版”,“我们准备设立诗歌、活动、好人好事等6个专栏。让报纸内容丰富一点。最好让家家户户都能有一张报纸。记者同志,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把社区报越办越好。”快报记者 黄卓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