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南京
2006年
发展成绩得“高分”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5.1%,完成财政收入603.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
2007年
城镇居民增收12%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常毅 陈英
见习记者 陶维洲
实习生 王瑞
“先听到了我们河西的配套建设问题,接着是收入增加问题,孩子上学问题……”昨天上午9:30左右,家住南京龙江小区的殷先生打开电视机,正好看到市长蒋宏坤在作《政府工作报告》,“都是跟我们老百姓紧密相关的,所以我就没再换台。”
昨天开幕的南京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让老百姓特别高兴的是,关于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的承诺,以及今年政府要为老百姓做一系列实事。截至昨天下午6点30分,已经收到代表建议50多份。
就业
再增就业岗位16万个
[数字2006]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8万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创7年来新低。
[谋划200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次,其中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制度、录用备案制度,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的监控制度,创造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居住、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教育
贫困生上学更容易
『数字2006』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向义务教育阶段1.5万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发放了“助学券”。全年共为75,000多人次减免学习费用1,680多万元。
『谋划2007』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蒋宏坤说,今年将围绕建设全国“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深化公办职业学校改革,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进一步拓宽贫困学生的“绿色助学通道”。
医疗
推行社区首诊制
『数字2006』
全市累计建成1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城市人口覆盖率达96%。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药房托管,积极开展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制试点。
『谋划2007』
“今年要继续推进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机构药房托管试点,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完善惠民医院服务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医疗帮扶力度,努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推广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保障更多,生活更有幸福感
[和谐南京]
[数字2006]
据统计局数字,2006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37.72元,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070元,增长13.5%。
[谋划2007]
“富民是政府工作的第一导向。”蒋宏坤说,今年将进一步加快富民进程,建立和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围绕上述目标,政府部门将开展投资新上项目就业评估,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妥善安排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健全实名登记制度。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增加发放额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场地建设,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同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有效防止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合理的上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稳定地价和房价。
对难度较大的农民增收问题,将多策并举,并确保全市低收入纯农户的人均年收入增长1,000元。
“钱包”更鼓,生活水平更高
[小康南京]
『数字2006』
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为代表的“两园多基地”,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5.4%。
『谋划2007』
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软件产业“两园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雨花科学园等科技产业载体建设。打造十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实施十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推进高科技专利创业园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4%;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设以新街口、河西商业中心为重点的22个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22个服务业集聚区
[活力南京]
『数字2006』
新增森林10.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新增绿地9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5%。全市空气优秀及良好级别天数达305天。
『谋划2007』
“今年要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打造宜居的绿色之都。”蒋宏坤表示,2007年要新增成片林10万亩。着力打造滨江风光带、幕燕风貌区、滨江湿地公园、三桥滨江生态公园。继续推进老城增绿工程,新增公共绿地20块。力争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完成南京钛白化工公司等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改造任务。积极开展空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城市二次扬尘,力争全年良好以上级别天数达到310天。全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完成9家重污染企业搬迁
[生态南京]
『数字2006』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老城房屋整治900幢,老住宅小区出新45个。宁蚌、宁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交通“高速一环”框架已经形成,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地铁一号线南延工程。
『谋划2007』
按照“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整体提升江南建设水平,拉开江北城市发展框架。着力打造南京“高速二环”,加快绕越公路东南段、宁杭高速二期、宁常、宁通及纬七路过江隧道、长江四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铁路南站,建设宁合城际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地铁二号线一期、地铁一号线南延和地铁二号线东延工程。全年新增公共机动车停车位1万个以上。
突出“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推进钟山风景区和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打造明城墙风光带。完成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完成南捕厅历史街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江宁织造府主体工程。推进大报恩寺塔遗址公园、渡江胜利纪念馆等项目建设。
上建环线交通下建地铁
[现代南京]
刘荣兰(白下区大光路):我现在一个月拿不到1000块钱,如果我能增收12%,那我就能多拿120元左右。2007年,我希望政府部门在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阙如生(南京大学教授):去年南京整体发展情况我很满意,特别是中小学免收了“杂费”。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12%,我认为是完全符合南京经济发展的。不过,南京的房价上涨得还是太快,希望今年政府部门加大这方面的调控。
林煌景(南京市环保局退休职工):我对去年南京的发展非常满意,希望今年政府在交通法规、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此外,我现在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如果增收12%,那么到了明年起码能多增加240元。
陈如(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助理、市民调中心副主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2007年的目标是继续增长12%。2006年增长16.9%是在2005年基础上增长的,而2007年虽然目标值为12%,却是以2006年为基准,基数变大了,增收难度更大。就目前情况看,南京在2007年完成这一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超过目标要求。
12%完全能实现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定感和幸福感。”昨天,当蒋宏坤市长说到这里时,在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频频点头。这是“群众幸福感”首次写入南京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的应有之义。
幸福是什么,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增加群众的收入,让群众有充分的保障和安全感,无疑是“感到幸福”的起码条件。在不久前召开的南京市党代会上,“群众幸福感”被写进党代会报告;此次“两会”,“群众幸福感”又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说明,今后更有望让“人”从政策文件、统计报表上站起来,也将为“安全”“和谐”这两块南京的金字招牌注入更多的含金量。
在“安全感”上,今年南京将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努力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今年将扶持农民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养老金、失业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社会保障标准。新开工建设35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和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专家认为,从高度关注GDP增长到关注“群众幸福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然而,“幸福感”毕竟比较抽象,如何去落实和评价,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全面而科学的测量公众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
群众幸福感
首进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