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封面看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
我国公布首个环保“民生指数”,食品安全最受关注,政府环保努力得到认同
崔洪曙
  没有人怀疑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环境依然遭受到了污染。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06年的几个影响力最大的环境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环保意识的淡薄,更可以看出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认真态度。

  事件一:松花江污染

  2005年的松花江“水难”着实令全国人民经历了一次考验,谁料上次的阴霾还未散尽,新的污染就又来了。

  2006年8月21日,吉林市环保局举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松花江支流牤牛河附近发生化工污染。经吉林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发现部分水质呈红色,并伴有少量泡沫。初步检测污染物主要是二甲基苯胺,造成的污染带长约5公里。

  事故发生后,吉林市政府立即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据了解,事故污染是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向河中排放化工废水所致,随后责任单位法人代表和肇事者被拘审。

  事件二:环保铁路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青藏铁路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除了工程本身的难度,更多的是因为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工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科学发展典范工程。青藏铁路不仅给雪域高原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在建设项目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方面给了人们诸多有益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条件下,只要意识到位,真抓实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能够双赢的。

  事件三:《无极》破坏环境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2006年5月16日通报了电影《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态环境的调查情况:《无极》剧组拍摄活动中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已责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依法对剧组进行处罚,限期恢复拍摄地生态植被。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剧组破坏自然生态的报道时有耳闻,《神雕侠侣》《惊情神农架》《情癫大圣》《英雄》等都被指责过,而被破坏的地方涉及九寨沟、神农架、西北胡杨林等许多被人们奉为圣地的自然遗产。

  事件四:沙尘暴肆虐

  “同志们,我们不能闭门开会。会场外,北京正出现严重的降尘天气,这虽然有气候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开场白振聋发聩。

  在北方,虽然年年春季都有沙尘天气,但是,像去年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沙尘暴实在不多。沙尘暴肆虐,致使机场航班取消,列车遭袭,人们出行受阻。这些,与其说是自然灾难,不如说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严重警告。

  事件五:禁行电动车

  广州市从2006年11月15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禁行电动自行车。无独有偶,海口市从2006年11月30日起禁行电动自行车。江苏常州也在2007年1月1日对电动自行车说“不”。大多省市出台禁令的主要理由,是电动自行车“安全性差,污染严重,给交通造成巨大压力”。但是,这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电动车影响交通,政府部门可以从完善设施、加强管理等方面着力解决,似乎没有到“严禁”的地步。

  事件六:狩猎权拍卖

  受国家林业局委托,我国首次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原定于2006年8月13日举行。按照设想,在指定时间和指定地点,国际猎人可以通过竞标获得合法猎杀指定野生动物权利。基本价格为,一只盘羊1万美元、一只岩羊2500美元、一只马鹿6000美元、一只藏圆羚1500美元,一头野牦牛4万美元……

  但消息发布仅两天,事件立刻成为舆论焦点,公众举起了“质疑牌”:狩猎是否考虑到不利因素?怎样能确保一级保护动物不因此举变成濒危动物?在狩猎过程中怎么保证不多杀和误杀?……随即国家林业局又宣布“暂缓拍卖狩猎权”。

  事件七:绿色GDP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7日共同发布了耗时2年作出的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

  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初在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启动绿色GDP试点工作的10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试点工作将历时一年,分为技术准备、研究调查、全面核算等阶段。

  然而2006年12月9日,荣获“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代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透露,绿色GDP的核算并没有获得中国所有省份的支持,就在同时已有一些省市要求退出试点。

  事件八:“绿色采购”

  财政部和环保总局2006年11月22日联合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意见》表明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将逐步推广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开始实施,优先购买对环境友好的环境标志产品,将鼓励企业生产可回收、低污染、省资源的产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引导消费者去选择绿色产品。也对政府采购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

  2006年环保,有些事情要记得

  “民生指数2006”调查显示,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仅有4%的被访者认为“不重视”。

  与2005年相比,当遇到环境问题需要反映时愿意“向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反映”的比例上升了4.9%,反映了当民众的呼声能顺利地反映到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对政府更加信任。

  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和事件反映了我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道路更加通畅。近年来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屡出重拳,无疑增强了公众的信心,大大加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61%:

  政府努力

  得到认同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是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访问方式包括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两种。调查对象覆盖中国七个地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28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兰州、武汉、济南、沈阳、齐齐哈尔市等),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据新华社

  环保民生指数

  “民生指数2006”显示,63%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只有8%的人认为不太严重和不严重。高达44%的人认为,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一般。与此同时,有32%的被访者对总体环境质量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王磐璞认为,环保与医疗、教育问题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和制约我们的生产生活,而是到了威胁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地步。

  比如,2006年出现的《无极》剧组破坏环境事件、白洋淀死鱼事件等,都是引起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这些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心和思考。

  63%:不少人认为环境问题严重

  在“民生指数2006”提出的14类问题中,被访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表示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占82%,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访者占38%。

  王磐璞介绍说,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出的高关注度,与2006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是有关的,比如北京的福寿螺致病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多宝鱼药残严重超标事件等。2006年,环境污染引发的食品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土壤、水源的不洁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使得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谈食色变”。

  对于饮用水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81%;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饮用水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34%;在城市中,对饮用水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21.7%。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是2006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频繁发生的流域水污染事件,饮用水水源污染又让老百姓忧心忡忡。

  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7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空气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42%;在城市中,对空气污染不太满意的占39.6%。面对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公众每时每刻都在“忍气吞声”。

  82%:老百姓最关心食品安全

  “民生指数2006”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都不及格,而环保满意度也刚刚“过及格线”。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表示,公众在参与环保行为方面仍然存在着“光说不练”的现象,两项不及格和一项刚过及格线的尴尬分数,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又敲了一次警钟。

  对此,中国信息协会调查业分会副会长刘德寰教授指出,环境意识越强的公众,对于环保行为的参与也越积极。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知识和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扭转公众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缺乏的状况。与此同时,也要提高低收入者、低学历者和农村地区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和对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57.05分: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

  82%的人“谈食色变”,81%的人“饮水思危”,73%的人“忍气吞声”……昨天,《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下称“民生指数2006”)正式对外公布。该指数是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