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日举行的“第11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所长陈晓升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个人投资者,另一块是机构投资者。截至2006年年底,个人投资者占市场资金来源的70%。而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来自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已降到55%,超过40%的资金来自机构投资者。
随着去年股票市场的回暖,股指的大幅上涨,市场的财富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并呈进一步扩散之势。陈晓升认为,正是这一财富效应的扩散推动了居民储蓄资金向投资资金的转化,个人投资者的储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股票市场中,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应。
相对于个人投资者,陈晓升介绍,目前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06年底管理的资金规模大约为860亿元;第二类是保险类机构、社保基金以及部分企业年金;第三类是证券公司的自营资金和委托管理资金;第四类是由银监会批准的信托管理计划资金。陈晓升预计,未来几年,这些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金规模每年都将保持快速增长。
中邮基金投资总监彭旭也对未来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表示出了乐观。“未来几年,国内居民的储蓄资金将以基金的方式加速投资到股票市场中来,且这一增长速度将十分迅猛。市场的每一次调整,都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场,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将伴随着调整进入到股票市场中来。”
“个人通过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趋势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经历了狂热和盲目阶段后,将最终回归到理性和成熟。” 彭旭预测。
除了上述机构投资者,陈晓升提醒,不应忽视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资金供应的角色。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也表示,下一步,商业银行的任务就是要把储蓄资金变成有授权的投资资金,形成从储蓄———投资———购买金融企业制造的产品这样一个资金体系良性循环的链条。
快报记者 商文 周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