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娱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最差票房调查
· 南京最惨淡电影票房为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大片浮华背后
中国最差票房调查
沈梅
  2006年中国大片迭出,《夜宴》票房冲到1.3亿,《霍元甲》虽然老题新作,全年票房也达到1.01亿;年底《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轻松超过了《英雄》创下的中国票房纪录……然而这看似热闹红火的场面之外,却还有另外一番场景———据在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曝出的消息,《零公里》票房只有280元,口碑颇好的《我们俩》也不幸在“十大最差票房电影”之列;而2006年总共330部国产故事片中,有2/3在院线外艰难生存。它们的票房几千元甚至几百元,有的甚至连院线都没进,只能通过音像出版及电视播映“象征性生存”……

  在大片一片喧嚣的背后,中国电影为什么还会有这样冰冷的侧面?低票房、甚至是零票房对中国电影表面繁荣的反讽究竟意味着什么?

  ■镜头一

  《黄金甲》

  观影潮可比春运

  2006年12月15日起,全国城市影院全线上映张艺谋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首周末票房近亿,第二周就冲到2亿元,年末到2.5亿元。有人这样形容观众的观影狂潮:“售票窗口像春运”,“百元大钞堆成山”。

  ■镜头二

  与大片对撞

  的惨败

  《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步上映,被好事者喻为“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首度交锋。对于提前七天的点映,导演贾樟柯笑说:“让我殉情吧。”结果,在柏林拿下金熊的《三峡好人》到2006年底全国票房仅200万元,惨败给了《黄金甲》,后来甚至引发了双方的口水战。

  ■镜头三

  中国电影

  热闹背后的冷清

  2005年国产故事片达到260部,但真正进入电影院线上映的影片仅60部左右。在200多部影片中,还有不少获奖影片如《雪花那个飘》那样仍在仓库沉睡。2006年国产故事片330部,平均1.1天就生产一部影片,但在院线上映的仅100部左右……

  “百元票房事件”

  在《零公里》仅收获了可怜的280元票房之外,还有一桩更吸引人眼球的“100元票房事件”———在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有媒体披露,北京新影联院线本年度最差票房10部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以100元人民币票房“夺冠”,而一场放映仅4人观看!

  消息一出,惊讶之声四起。不过2006年12月24日,该片导演万玛才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却表示,《静静的嘛呢石》只是2006年9月在某电影论坛中内部放映了一场,“这不算上院线,所以说100元票房有些过分。”

  万玛才旦是藏族首位导演,《静静的嘛呢石》是他的首部长片,而且是中国首部由藏族导演独立编导的全藏语对白影片。该影片获奖颇多,先后在金鸡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釜山电影节中夺得奖项。

  万玛才旦透露,从去年6月,影片在青海、甘肃等地的藏区放映,大约有20多万元收入。他坦言,之所以到藏区放,是因为很难上院线,因为这类影片历来就不入商业院线的“钱眼”。《静静的嘛呢石》是由两家公司和万玛才旦借钱投资300万元完成的,他现在又借钱买断版权,“部分是藏区朋友们的钱,现在的压力比拍电影时还大”。

  “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在官方公布的2005年260部国产影片中,至今还有不少难以见天日。杨亚洲的《雪花那个飘》就是一个例子———这部影片同样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拿下最佳女主角和评委会特别奖,不过拍完后就扔在仓库里,刚“毕业”就“失业”。

  日前,记者拨通杨亚洲的手机,询问影片上映有无进展,他反问一句:“你看过这部影片了吧?”

  杨亚洲告诉记者,《雪花那个飘》之所以还呆在仓库里,是因为投资人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却步了。“如果影片要上院线,得再投入一二百万印拷贝,还得宣传。这有血本无归的风险。”

  这般折腾下来,杨亚洲给自己定了一条律令,“如果有人找我拍电影,我得先问他:你有钱运作、宣传吗?你有手段去炒作吗?这些是前提条件”。

  市场竞争下的影院困局

  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总共才有3000多块银幕,其中有366块还是2006年才新增加的,而美国3亿人却有36000块银幕。大多数国产影片难进影院。

  2006年,官方宣称有330部国产故事片问世,但按“中国第一院线”上海联和院线的统计,去年仅上映了153部国产片,其中还有不少是2005年生产的影片。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也承认,2006年当年生产的电影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在院线上映。

  中国第二大院线新影联宣传经理高军直言,“这是市场影片双向选择的结果。”

  在2006年国产影片票房前五强中,《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五部影片的票房加起来达到5.65亿元,占全年国产片票房的五分之一。上海联和院线计划统计部经理郭鹰告诉记者,2006年在该院线上映的153部影片中,票房在100万元以下的为85部,而50万元以下的70部……要靠票房收回投资也是天方夜谭。

  面临大片“掠夺”

  对于中小投资的影片,高军认为影片如何利用好时间和空间是门大学问,“如果《疯狂的石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起上映,不要说2300万票房,我看400万票房都成问题。”他同时还认为《三峡好人》就是“生不逢时”。

  对于一些影片不上院线,高军说,“有的影片开拍时就应首先声明,‘不进院线’。因为拍完搁着没赔,一运作上院线就赔。”而去年他参与运作的影片《怒江魂》找了两家企业赞助40万来充当广告费,结果全市票房才2万元,亏损更大。

  仰仗电影频道生存

  记者了解到,其实很多电影并非靠票房收回投资,而是靠海外、音像版权销售以及电视播映权转让来实现。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我的电影从《小武》开始就一直在盈利,只是我的销售渠道一直在国外。”而有金狮奖招牌的《三峡好人》更是在海外大卖。

  不过,对大多数国产影片来讲,获奖和海外大卖只是一种奢望,所以央视电影频道成为大多数国产影片的归宿,从而成为“电影向电视要饭吃”的独特景观。

  2006年12月29日下午,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承认2005年生产的260部国产影片中有九成都主动向电影频道洽谈播映权的出售。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宁才曾告诉记者,“真的要多谢电影频道。由于民族题材的影片更难上院线,所以没有电影频道,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艺术院线能成救命稻草吗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比《满城尽带黄金甲》早一个星期点映,到2006年12月25日,上海票房却没有超过10万元,而全国才150万元,到年底票房才200万元。张艺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在国外有专门的艺术院线,大家车走车路,马走马路。”

  早在2005年,王小帅就曾公开呼吁建立专业艺术院线,但北京至今没有动作。张丕民明确告诉记者,在全国做艺术院线的话,要解决怎么运作才能支撑它的存在。高军也直言,“每年生产的国产片中艺术片并不多,不然早就建立起艺术院线了。”

  “零票房”并非问题关键

  陆红实看得很远,“美国一年700部电影,但电影产业的总收入只有20%来自影院票房,其他80%来自电视播映或音像制品等渠道。有1/5进入院线的影片,票房总收入的八成也集中在前40部电影。”

  陆红实认为,中国电影人观念太保守,一心只想着在电影院上吊死,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电影产业90%的收入依赖票房的现实,“其实随着网络视频等新方式的运用,多渠道销售的实践,要养活电影人应该越来越容易,我依然对中国电影市场充满信心。”

  北京青年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