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始终给世人庄重肃穆的面孔。但沉稳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危险?记者昨天获悉,受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委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专家通过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历时一年给600多岁的明孝陵的三大建筑做了一回全方位的“体检”。
[体检]
好比做心电图
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李爱群领衔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中,有好几位“建筑医生”,穆保岗博士是其中一员,他所担纲的工程是明孝陵。
“明孝陵就数大金门、四方城和明楼原汁原味。” 穆保岗介绍说,尤其是明楼,因为屋顶被毁,通往上面的甬道阴暗潮湿,建筑物的黏合剂被水渗带下来,形成了很多钟乳石。“大家心里都有一丝担忧,这些建筑有没有危险?会不会倒塌?”
受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委托,东大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对明孝陵实施了监控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监测建筑物是否沉降和变形。就好比给病人做心电图一样,专家在三组建筑的“皮肤”上贴上42块“创可贴”。
“这些‘创可贴’,学名叫光栅传感器,建筑物只要有一点点变化,就有数据传递到电脑上。”穆保岗直观地介绍了原理。
[结果]
变形在合理范围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关于大金门、四方城和明楼甬道的“体检报告”终于出炉。这个29页的报告,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是很难看得懂的。不过,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大大出乎大家的预料:
大金门变形值最小;四方城有一定变形;明楼甬道变形值较小。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佩服。”穆保岗说,虽然风雨600年,但建筑的变形竟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绝对没有出现大问题。
[谜团]
“灰缝”是啥成分?
“拱券结构是明孝陵如此坚固的一个重要原因。” 穆保岗博士昨天说,不像现在的建筑,都有梁和柱,那时候就是靠砖头和砖头之间的挤压,才把建筑撑起来,建筑学上叫“拱券”。
“但拱券有个特点,就是如果一块砖头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一片,尤其是出现了渗水带,问题更大。” 穆保岗告诉记者,现在看来,砖头和砖头之间的灰缝是最值得研究的。那么,明孝陵用于砌砖灰缝的构成又是什么呢?现在,民间的说法很多,一致的意见是里边肯定有石灰,对其它成分,不少人说有糯米汁,还有人说有猪血或者猕猴桃汁,也有的说有桐油。
为解开这个疑惑,穆博士还询问过搞物化分析的专家,专家的答复是,只能测出经过600年反应后,现在灰缝的化学成分,但当初是什么原料调制成的,不好判断。
[专家建议]
四方城“小修修”
对明孝陵的未来建筑安全,专家组并不能完全放心。穆博士提醒说,四方城和大金门是不要门票的,游玩的游客也很多。针对四方城已有点小问题的情况,建议在不损坏文物主体的情况下,对影响四方城完整性的顶部及拱体局部修一修。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王前华处长透露说,在2004年,南京就已对明孝陵的健康状况摸过底,这一次的数据更能反映问题。“国家文物总局刚刚发了文,今后世界文化遗产都要定期做安全监测。”
李爱群院长昨天说,对重大的、复杂的、非常有意义的建筑,都应该进行安全监测,江苏的润扬大桥和苏通大桥,监测一直在做。
快报记者 尹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