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很久没有给你们写过信了,提起笔来感到沉甸甸的……算账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算的不是‘账’,其实是个‘情’字”,“小时候我说等我长大后要给你们买这买那,现在我明白了,我欠你们的一辈子也还不完……”这是记者从几位同学写给父母的信中抄录出来的话语。
同学们写给父母的信也在家长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孩儿,看到你的来信,我们感觉到你真的长大了!”远在四川绵阳的李国安先生在给女儿李添的信中说:“孩子,数年寒窗虽苦,但同时苦的还有父母。家境差的苦,家境好的也苦。总之,劳心劳力地养育孩子就没有不苦的。”
账越算越觉得亏欠父母
注:江苏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9元
“学费一年4700元、书杂费及住宿费一年2500元、生活费4000元……”最近,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的200多名学生都给自己算了一笔培养成本账,之后还以书信的方式将账单和算账的心得告诉家长。
“算完才发现,真的挺恐怖!”公共管理系二年级的袁京感慨,在算账中她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大手大脚,更理解了父母的不易。
学院按照大学生的一般消费标准测算出一个统计结果。按学费4700元/年、书杂费及住宿费2500元/年、生活费4000元/年、通讯费500元/年、交通费500元/年、其他500元/年计算,这样一来,一个家庭每年用于一个大学生子女的开销高达12700元。而2005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2319元。事实上,不少大学生的实际支出水平远高于这一标准。
袁京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每年学费4700元、书杂费及住宿费2500元,此外,每月父母固定给她的生活费是1000元,每周回家爸妈又会多少再添一点,每月会有1500元左右可以支配。这样一来,每年她一个人的开销就大约2万元!
“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钱就这么不知不觉花出去了,太恐怖了!”袁京有些内疚,在每个月的生活费中,有2/3都花在一些“附加费用”上,比方说打车、逛街,有时去一次超市就至少花50元专门买零食,光是通讯费每月就有150元左右,闲来无事的时候还拿着手机“煲电话粥”。
同系的孙圆飞来自山东,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他这学年并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的生活费都来自有关部门提供的3000元助学金,连用来通讯的手机都是借班长的。“平均每月我有300多元可以用,吃饭就占去3/4,剩下的就是通讯费了,除此之外就没什么花费了。”孙圆飞感叹:“看着其他同学每月那样像流水一样花钱,我真是感到心疼,他们一两个月的花费我一学年都用不完。还有同学经常上网,请客吃饭,乱买东西,到月底不够的时候就问同学借。唉,真是太不应该了!”
富孩子一两月花费穷孩子一年用不完
“现在,我付钱的时候都会小小地内疚一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学生袁京坦言:“算出的生活费账单给我不小的冲击,我把它拿给爸妈看,他们感动极了,认为我长大了,同样也认为我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好好算一算自己的支出,的确使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花钱方面存在的问题。”
孙同学激动地告诉记者,“我父亲去世比较早,母亲一人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弟弟在上高中,全家的年收入少得可怜,如果我逃课一节就意味着我的母亲白忙活好几天,这样的逃课成本岂止是经济账,这是一笔良心账哪!”与孙同学一样,通过算账受到震撼的不在少数。
南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连生教授分析,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再苦不能苦孩子”似乎成了千万个家庭的共同信念。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一下自己的“所得”是否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自己还应当为父母、为周围的人付出一些什么。通过诸如算账感恩一类的活动,真正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这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建立起责任感。
实习生 平原 通讯员 李荣国 快报记者 谢静娴
“良心账”有助
培养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