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宁夏博物馆的130余件珍贵文物今天将全面亮相,市民可到南博近距离接触这些珍贵的宝贝。昨天下午4:00,快报记者从南京博物院展会现场看到,众多精巧的竹雕、雕版、实用器皿等稀世珍品已一一登堂亮相。
南京博物院院长恭良表示:本次西夏文物特展在南京地区举办还是首次,展期长达一个月。
小小扁壶流传千年
在展区内,陈列着一个正面看像只鼓、侧面看还有四个“耳朵”的瓷器器皿。就此,宁夏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李海东告诉记者,它名叫“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系就是看到的壶边上的“耳朵”。“主要是便于西夏游牧民族的人们在马背上饮水需要。过去人们就通过四系穿绳子、骑马时背在身上用。扁壶上端的瓶口,用塞子一塞,就可以携带水、酒、奶等制品了。”
李海东称这是西夏游牧民族典型的实用器物,如果现在人们到北方旅游时,偶尔也能看到有人身上背着皮囊类的盛器,其实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还有些比这个展品小些的瓷器扁壶,到北方旅游纪念品市场也能看到。
雕版使西夏文由“死”变“活”
自西夏文雕版出现之后,西夏文字由人们过去印象中的“死文字”变活了。李海东指着一个国家一级文物、西夏文大号雕印版指出,别看这个雕版表面上看起来黑黑的,其实这正是经受多年历史战乱烽火的有力见证:“这是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西夏文雕版之一,它为现在人们研究西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文物价值自然不言而喻。据悉,西夏雕版出土地是今贺远县宏佛塔,这在当时是专门用来为皇家制作佛经雕版的。雕版反映了佛教在西夏时期的普及度,它为西夏佛教信徒们接受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别看它现在表面已经碳化了,但上面雕刻的西夏文字清晰可辨,如果有人现在用它来印刷,照样能用。”
“镏金铜牛”走下教科书
作为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鎏金铜牛”早就名声在外。记者昨天看见,这“牛”全身散发着金光,由于年岁已久,铜牛身上的镏金层大多斑驳,露出了里面的古朴的青铜。整头牛身长1.2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双腿跪地,形容温和。据了解,为出外展览,宁夏博物馆为它保了2亿元的险,而专家则说,它是无价之宝。
快报记者 戴明夷 项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