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以前,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哈桑·纳斯鲁拉至少三次引起国际关注:1992年,年仅32岁的他接掌真主党;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他率领的抵抗运动被视为主要推动因素;2004年,真主党与以色列达成战俘换囚徒协议,数百名真主党成员和巴勒斯坦人走出以色列监狱,他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6年7月12日,纳斯鲁拉再度震动世界。真主党游击队员越境袭击以军,抓获两名以军士兵,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旋即下令向真主党开战,这一打就是34天,而且直到停火,双方不分胜负。
这是自2000年5月以军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以来,黎以之间爆发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
停火后,冲突双方进行反思。纳斯鲁拉感到后悔,他没有想到绑架两名以士兵会招致以军大规模军事报复。奥尔默特也公开承认以军在这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战争中遭遇了失败和挫折。
在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以色列轰炸了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一处观察站,造成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死亡,其中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
哈马斯上台
巴政局动荡
在中东,被美国视作“恐怖组织”的哈马斯赢得1月的巴立法委员会选举,上台执政,令人大跌眼镜。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遭到美国的封杀,哈马斯政府承受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身为总理的哈尼亚不得不“云游”四方,到处“化缘”。2006年末,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决定提前大选。一场朝野之变又在酝酿中,一场同室操戈的内战一触即发。巴勒斯坦的大地在燃烧,但这次点燃战火的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巴勒斯坦人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以色列轰炸后的黎巴嫩南部的加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