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快报关于南京2006年物价水平的报道反响强烈,特别是百姓反映的“指数较低、感受较高”的问题,再度引发关注。怎样才能让统计数据更加贴合人们的切身感受?记者昨日从权威部门获悉,2007年国家统计部门将专门编制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并选择南京作为试点城市。
彩电降400不抵大米涨1毛
因为主副食品涨价,王女士11月份在超市购买的大米、食用油分别比9月份贵了2毛钱/斤、10元/桶;因为家中新房装修完毕,她又添置了一台29英寸彩电,相同的品牌、型号,但价格比去年便宜了400多元。如果仅仅以这3件商品来计算,王女士家的支出总体应该是下降的,但她的直接反应却是:“物价怎么涨了这么多!”
这其实正是物价统计数据与百姓真实感受存在差异的原因———柴米油盐是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消费的,但彩电却不是。体现在指数中,与上年同期比较,今年八大类指数“五升二降一平”。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上升,升幅分别为3.3%、1.6%、2.1%、2.1%、4.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降幅为3.6%、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持平。
可见,下降的两大类价格项目虽然降幅高于上升的五大类价格的涨幅,然而,百姓感受得多的,还是涨价,而不是降价。因为,上升的五大类相对而言与日常生活必须消费更紧密一些。
衣食住行成“主打项目”
如果能有一套更加有针对性的体系,无疑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物价上涨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共包括8大类:食品类,其中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和鲜菜;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每一类中又分为很多个具体的项目,它们与百姓生活的关系紧密程度并不相同,因而权重也有所不同。例如,食品类与生活最密切,所有占到整个比重的三成多,而摄像机、滋补保健品等虽然消费量越来越高,对一部分低收入消费者而言却并不是主要消费品。所以,居民基本消费价格指数将重新选择统计结构、统计项目和各类别的权重,主要增加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项目的比例,堪称“民生价格指数体系”。
新体系将成定调价依据
目前,这套体系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中。据悉,南京将成为首先试点的城市。这套体系实施后,将成为政府价格决策的重要依据。例如,在遇到一些重要价格项目的调整时,将首先参考这套体系所统计出的价格指数,通过测算调价对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影响,来决定是否调整、怎样调整。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还将根据这套体系所统计的价格指数的高低,来判断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影响程度,以决定出台相对应的价格补贴措施。
快报记者 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