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怎么这么大啊,这可怎么回家啊!”昨晚10点钟,记者准备回家时,同事推开窗子一看,吓了一跳:放眼望去,整个新街口一片朦胧,能见度只有十几米。“家总要回的,还是骑车吧,慢点就是了!”观察多时后,记者推出了助力车,启动后上路行驶。此时的马路上,车流量还很大,但是车速都很慢,汽车喇叭也响个不停。记者将助力车的前后大灯全部打开,以20公里的时速匀速前进,并不停地鸣笛示意。20分钟后,记者才到达汉中门。此时,雾气明显变浓,记者感觉到身边的雾气呈团状不停往脸上涌来,前面的行人和车子也在团雾中时隐时现———而此时,前后相距不过八九米。继续前行至清凉门大街路口时,一辆抛锚车竟然停在马路中间,司机急得团团转,但现场却没有一块警示标志。直到记者上前提醒后,驾驶员才想起要设置警示标志。
在时浓时淡的雾气中,记者好不容易来到了草场门转盘。此时,路口雾气进一步加大,一辆122警车闪烁着警灯,围着转盘绕来绕去。“这个路口雾气很大,车子又特别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逼迫车辆减速,并提醒驾驶员遵章守纪,减少事故隐患。”交警说。
5分钟后,待记者骑车来到秦淮河草场门大桥上时,雾气更浓了。记者只得再次减速至15公里/小时,同时将不停闪烁的方向灯打开,以提醒其他驾车人注意避让。
又过了10分钟,记者终于来到江东北路。宽敞的江东北路已经看不出任何模样,只能隐约看得到很高的路灯,发出微弱的桔黄色灯光。因为雾气实在太大,记者已经看不到参照物,只好用劲瞪着眼睛,盯着地上白色的行车线,能见度仅一两米。过路口时,记者不敢骑行,只能下车推行。
终于到了家里,才发现浑身已经湿透了。掏出手表一看,原本20多分钟的路程,竟用了一个小时!回家的时间整整多出了两倍。
快报记者 田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