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三十而立,那如果是一本杂志呢?昨天,《少年文艺》举行了30岁的隆重庆生,省委宣传部领导前来庆贺。同时,黄蓓佳、梅子涵、郝月梅、饶雪漫等曾被《少年文艺》发现并提携的作家,深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与《少年文艺》的故事。正如梅子涵所说的:“《少年文艺》就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一艘大船,今天在此庆祝其30年航行史的同时,也是在庆祝我们儿童作家自己的成长。”
黄蓓佳:
她带我走了另一条路
1973年,黄蓓佳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并一直从事成人文学的写作。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少年文艺》第一任主编顾宪谟写给她的,希望她能为《少年文艺》创作小说。于是,从未涉足儿童文学的黄蓓佳,将第一个短篇《星空下》投了过去。接着,黄蓓佳几乎每周都能接到顾宪谟一封信,信中总是鼓励她多写。“意志薄弱”的黄蓓佳经不起“煽动”,就一篇接着一篇地写下去。在那段时间里,难得哪一期《少年文艺》不发她的作品,有时一期还发她三个短篇,一篇用真名,另两篇用笔名。除了文学上的交流,顾宪谟对黄蓓佳的生活也特别关心。那时,黄蓓佳放假回爸妈工作的地方泰兴,途中必然在南京住一夜,每次她都被免费安排在《少年文艺》编辑部的招待所里。顾宪谟还总带她到自己家里吃饭。回忆起这一切,黄蓓佳激动地说:“《少年文艺》发掘了我写儿童文学方面的潜能,要不然我根本不会想到去写小孩子看的东西。”如今,将创作重点放在成人文学上的黄蓓佳坦言:“如果哪天我写不动长篇小说了,我就改写低幼儿童读物,因为我始终有一颗童心。”
梅子涵:
她对我有知遇之恩
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将《少年文艺》比喻成一个救生圈,“救”了自己。原来,1979年,还是上海师大中文系学生的梅子涵创作了一篇《马老师喜欢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正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的女儿,受到老师关爱的故事。然而,当时正处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特殊时期,梅子涵投稿连连碰壁,没有读物有“胆量”刊发。而当《马老师喜欢的》到顾宪谟这里时,顾宪谟叫了一声“好”。可刊发这篇小说意味着要冒风险,为慎重起见,当即顾宪谟复印了十多份,分头征求南大和南师大中文系师生的意见,结果支持发表的只有两个人。最终,顾宪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发表了《马老师喜欢的》。谁知,这篇小说一鸣惊人,赞扬声一片。梅子涵还因此获得了江苏省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7年至1979年)颁发的一等奖第一名。从此,梅子涵也成了《少年文艺》的“铁杆”作者。他说:“正因为有了《少年文艺》,我对儿童文学的热情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仍在一天天增长。”目前除了创作,梅子涵还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事业。
快报记者 史丽君
链接:
为庆祝《少年文艺》创刊30周年,应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南京市新华书店的邀请,梅子涵、郝月梅、祁智、饶雪漫、赵菱、周锐今天上午10点在新街口新华书店一楼共同签售《少年文艺》30年原创精品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