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探索华西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探索华西村
白玉磊
  同样搞新农村建设,华西村为何搞得特别美?同样是农村基层干部,华西村干部的威望为何特别高?同样抓思想教育,华西村的风气为何特别好?———这是到华西村参观的人共同提出的问题。在华西建村45周年的今天,笔者深感有必要就这些问题,对华西村作一番探索。

  华西村为何特别美?

  谈到华西村的美,许多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华西村是“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也有人赞叹道,华西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乡村大观园”。但是,一位外国记者却翘起大拇指,说出了另一种感受。他说,华西村是锦绣江南田野上荟萃中华文明的一座奇妙的博物馆!他的话一针见血,揭示了华西村建设中最本质的美,也道出了“华西村的总设计师”吴仁宝的审美理想。

  弘扬中华文明,体现中国特色,乃是吴仁宝建设新华西的宗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华西村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是耸立在村口广场南面的东方巨龙。龙身长一华里,龙头有三层楼房那么高,龙腹中包含上下两层长廊,下层行车,上层开办商场和饭店。吴仁宝叫人在巨龙的两个水缸般大的眼睛里都装上探照灯;一到晚间,龙眼里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划破夜空,竟把五六里开外的砂山顶照得通亮!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巨龙!吴仁宝把它当成华西村的“主心骨”,让它成为新华西大地上的“坐标”:在它的西面,是华西的工业区,烟囱林立,几十家工厂连成一片;在它的东面,是居民生活区,农民宾馆和几百幢农民别墅楼绵延铺展,宛如一片彩云;在它的南面,是华西的农业区,郁郁葱葱的水杉林带,将数百亩平展展的吨粮田抱在怀里。在这同时,吴仁宝又把这条巨龙当成华西新农村的象征。当年华西村的面积是0.96平方公里,刚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千万分之一。华西村成了共和国的一个缩影,华西人也就名副其实代表了“龙的传人”!至此,吴仁宝的意图不言自明:他告诉大家,东方巨龙激励着华西人,华西人应当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前列,为中华民族争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西的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吴仁宝别出心裁,在村里建造了两大景观,一是农民公园,二是彩绘长廊。农民公园把苏州园林小巧精致的特点与乡村田野质朴自然的风光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吴文化的传统风格和艺术特色。特别是那九曲桥上一座座造型别致的“长寿亭”,古朴、典雅,含义深切,令人耳目一新。公园一建成,观光者络绎不绝,就连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也在这儿流连忘返,合影留念。至于长廊,更是吴仁宝的一大杰作。它四通八达,绵延十几里,把华西村的工厂、学校、公园、住房、宾馆全连接起来,总长竟超过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长廊的建成,实现了吴仁宝的下雨天在村里行走不必打伞的梦想。更令人惊叹的是,吴仁宝叫人把全套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的连环画绘在长廊上,使长廊成了展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风貌的独一无二的大画廊,散发出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气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华西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盖一幢17层大楼,一楼做商场,其余楼层做宾馆和办公室。其时,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正兴起一股建楼热,楼越盖越高,也越盖越洋。华西的大楼应当盖成什么样子?村内村外的舆论不谋而合:“要盖就盖洋一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吴仁宝竟说:“我想造一座金塔!”此言一出,舆论大哗,有的人嗤笑说:“哈哈哈,造金塔?土里土气,四勿像!吴仁宝一定是神经出了毛病哉!”面对不同意见,吴仁宝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宝塔是我们的国宝,中国人喜欢,农民更喜欢,外国人看了也高兴!好个老书记,他说到做到,真的把“金塔”盖起来了:看看外面,飞檐高翘,古色古香,顶端还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葫芦,庄严,典雅,气势不凡;看看里头,地毯、墙裙、席梦丝床、冲浪浴缸,应有尽有!用吴仁宝的话来说,这就叫“外头看看不洋,里头看看不土”。看到金塔,外来的参观者无不啧啧称赞,连一些建筑专家也频频点头,为吴仁宝的奇思妙想喝彩;那些原来要盖洋楼的人也说:“真没想到,看来看去,还是金塔最耐看!”

  这以后,华西村的建设在老书记的精心设计下,越搞越漂亮,越搞越精彩了。砂山脚下,龙须湖碧波粼粼,五亭桥倒影轻漾;砂山顶上,“天安门城楼”巍然耸立,壮丽辉煌;“万里长城”蜿蜒迤逦,犹如腾飞的苍龙!今年,为了欢庆建村45周年,华西村按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图案,在村里建造了五个钟亭,浇铸了一口重达145吨的世界上最大的铜钟。从此,那春雷般振奋人心的钟声便在这锦绣江南的田野上回荡……

  华西村实在太美了!她的美,奥妙何在?答案是:民族风格,中国特色!

  华西村干部的威望为何特别高?

  作为一名村官,吴仁宝头上的“桂冠”可谓多矣!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党代大会代表,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江苏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之首……华西村的村民自豪地说:“别看我们老书记只是一村之长,可他在老百姓中间的威信比县长、市长、省长还要高!”许多外地来的参观者和考察者则更对吴仁宝赞叹备至,仰慕不已。他们说:“我们那儿山也好,水也好,就是缺个吴仁宝!”几十年来,华西每搞一次选举,不管选什么,吴仁宝的得票率总是百分之百。那些曾经同老书记并肩战斗过的老人,面对晚年越来越称心美满的生活,常常忍不住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老书记健康长寿,活过一百岁!

  吴仁宝的威望何以如此之高?这可以从华西村新近铸造的大钟上找到答案。在这口“天下第一大钟”上,吴仁宝特意叫人镌上十个大字: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句话是吴仁宝奉行了一辈子的“当官宗旨”,也是他为华西村的干部定下的“爱民守则”。正是从这一准则出发,华西的干部们把为民造福当成了毕生的追求。吴仁宝更是身先士卒,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了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的伟大实践。

  1961年华西刚建村时,农民的人均分配是50元。如今,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了15000美元!在这同时,家家都住上300到400平方米的别墅楼。全村拥有轿车600多辆,最少的人家有1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农民的存款,多的有一千多万元,少的也有上百万元。

  为了让华西村周围16个村的农民都能过上华西人一样的好日子,吴仁宝又带领新的领导班子致力于创建“大华西”的新体制,使原来一千多人的华西村一下子增加到三万人。老书记尽管已从原来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年将八十的他却比先前干得更欢了。在他的策划下,华西打通了八百米长的砂山隧道,把山北山南连成了一片。新的班子大刀阔斧,对30平方公里的“大华西”的土地重新作了安排,在山北建起了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在山南办起了以钢铁、冶金为龙头的工业园,在中间地带,把包括别墅群和公寓大楼在内的农民乐园搞得花团锦簇。与“小华西”相比,“大华西”又上了一层楼。吴仁宝高兴地说:“如今我们华西村,山北是粮仓,山南是钱庄,中间是天堂!”去年,华西的销售收入一举突破了300亿元,今年可超过350亿元。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怎能不让华西的新老村民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华西人的“共同富裕”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华西的金塔刚建成时,犹如一座擎天巨柱耸立在田野上,那巍峨的气势着实令人惊叹。而今,这样的金塔在华西一下冒出了9座,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村中心广场上,形成了一片气势磅礴的塔林!这,就是华西的新村民未来的公寓大楼。看着这么漂亮的公寓楼,华西的村民直乐得合不拢嘴!

  在华西,“有福民先享”不光体现在群众生活水平的节节高上,更体现在干部对村民的贴心着肉的关怀上。这一点,华西的老人体会尤为深切。吴仁宝不止一次地说:“老人们为华西的建设出了大力,流了大汗,是华西的功臣,应该让他们好好享福!”村上除了给老人们丰厚的保养金外,还对他们的福利待遇作出特殊规定:看戏坐前排,听书定好位,四季瓜果先品尝,定期安排旅游,出村看病用面包车接送。为了让子女们对长辈尽孝,吴仁宝在村里设了一项“忠孝奖”:老人活到80岁,其直系亲属每人每年可奖励100元;老人活到90岁,其直系亲属每人每年可奖励1000元;老人活到100岁,其直系亲属每人每年可奖励10000元。陈珍妹老人百岁时,她家五代同堂37人共获奖金37万元。有人说,是不是奖金太多了。吴仁宝笑着说:“不算多,不算多!要是华西的老人都能活到100岁,谢天谢地,我再花多少钱也情愿!”

  勤劳淳朴,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爱华西,是华西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素质。但是,华西周边16个村并进华西村后,有一些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甚至热衷于赌博斗殴的“游子”和“浪子”也搬进了华西。对这样的人怎么办?有人说,就怕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但是,华西的领导干部们不仅没有歧视他们,遗弃他们,反而赤诚挚意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温暖他们的心。村上把这批人集中起来办培训班,让他们住进宾馆,每天吃50元标准的伙食,每月还发500元工资。老书记吴仁宝下定决心,准备用一年时间,让他们好好接受华西人好思想、好作风的熏陶。但是,培训班办了还不到一个月,这些人便再也呆不住了。在感动之余,他们羞愧地说:“这些年来,社会上没有人瞧得起我们,是华西村第一次把我们当成了人!我们再不改,怎么对得起老书记、对得起华西人!”他们纷纷要求工作,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被派到华西旅行社工作的五村村民杨永平,两年来奋发努力,每年都要完成100万元的业务。幸福,真的降临到他的身上!

  在华西村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一块送给吴仁宝的匾额,上书“至德风范”四个大字,那苍劲挺拔的字迹出自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吴炳伟教授的手笔。吴教授告诉我,“至德”一词原来是孔子称颂艰苦卓绝开发江南的吴国先祖吴泰伯的。作为吴泰伯的后裔,吴仁宝锲而不舍,为民造福,实现共同富裕,其功勋远胜其先祖,誉之为“至德风范”,实乃万民之心声也!

  华西村的风气为何特别好?

  物质富裕的华西村,精神同样富有。在这里,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上下齐心,无人赌博,无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华西村的风气为什么会这么好?吴仁宝说,我们除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以外,还有一个好法子,就是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不断推陈出新,让它在农民身上大放光彩。

  从小受传统文化和道德熏陶的吴仁宝,平时说话做事,常常喜欢引用古人的故事。比如,在谈到孝敬老人时,就讲“子路为母负米”的故事;在谈到教育子女时,就讲“岳母刺字”的典故。这些故事,农民不仅喜欢听,而且容易接受,思想工作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出发,吴仁宝总是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对传统文化和道德加以改造、加工、创新,赋予新的涵义。

  为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吴仁宝让人在村里竖起了“八仙过海”的塑像。吴仁宝对村民们说,我们现在也在过海,这个“海”,是从贫困过渡到温饱的“海”。要过“海”,就必须像八仙一样,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温饱实现了,吴仁宝又对村民们说,眼前这个“海”,是从温饱过渡到富裕的“海”;要过“海”,就必须像八仙那样,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如今华西已在向现代化迈进了,吴仁宝又要求村民像八仙那样,人人手里都有一个“法宝”,也就是说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生产中掌握现代化的手段。

  华西的农民说,一看到“八仙过海”,我们身上就来劲!

  这以后,吴仁宝又在农民公园建起了二十四孝亭,将我国古代孝顺老人的故事,如“陆绩怀橘”“王祥卧冰”等,制成群塑,置于园中。吴仁宝特地叫人在亭旁竖起牌子,写了前言,强调建二十四孝亭,不是简单仿效古人的做法,而是发扬这种敬老爱老的精神,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方法来孝敬老人。1994年春天,笔者陪同业已离休的原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到华西访问。吴仁宝陪穆青在全村走了一大圈;在二十四孝亭前,他告诉穆青,华西村党委作出规定,凡子女或儿媳忤逆老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就让他们到这儿来观摩学习,然后在村民大会上谈心得体会,接受群众评议,直到完全改正为止。穆青听了,连连点头,赞叹道:“太好了,太好了!你们做了一件别人没有做的大好事。咱们共产党人,可不能不讲孝道呵!”

  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吴仁宝常常是信手拈来,精心设计,着意渲染,使之发扬光大,成为团结干群、凝聚人心的法宝。在华西村40多家村办企业里,外来务工者占大多数,分别来自川、黔、豫、皖、赣等省。从1996年端午节起,吴仁宝年年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粽子宴”,把外来的务工者请来,与本村村民一起欢度佳节。记得第一年办“粽子宴”时,吴仁宝把村上退休的妇女都动员起来包粽子,总共包了12500个,用了糯米1500公斤、白糖150公斤、赤豆100公斤。端午节那天中午,华西广场上黑压压地摆下了500张桌子,4000名外来务工者熙熙攘攘,欢聚在一起,每人领到一瓶啤酒、两个咸鸭蛋、两个大粽子。华西村1000多个村民都当服务员,给打工者端茶送水。吴仁宝一桌一桌向务工的姑娘、小伙子敬酒。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把外来务工者和华西的村民融为一体。许多务工者含着眼泪说:“我们身在异乡,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如今,华西村的“粽子宴”已发展成为“千张桌,万人宴”。在“东方巨龙”前面的广场上,参加宴会的外来务工者有一万多人。那场面,真可谓“洋洋乎浩淼兮,郁郁乎盛哉”!华西村事业的兴旺发达,由此可见一斑矣!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