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牌香烟》
同志们呀,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什么叫有奖销售呢?你有我一套图案,你可以上我厂领取20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你从速购买,电视机我们发完为止。那位同志说,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你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儿呢?每套图案我都少印3张。 《五官争功》
丙:脑袋!我可告诉你,你之所以当上头号笑星,那全仗着我这鼻子给你挺着呢。
甲:跟你这鼻子有什么关系?
丙:太有关系啦!
甲:你说说!
丙:你想啊,我这鼻子是你脑袋上惟一的一个呼吸器官哪,一天一呼一吸达万次以上,我有一天不干活儿,您就受不了。
甲:是啊!你这鼻子就管出气的,你凭什么不干活呀?
丙:白天咱就不说了,到晚上也一样啊。
甲:晚上怎么啦?
丙:你老人家躺在床上睡着了。
甲:休息呀!
丙:眼睛闭上啦!嘴也合上啦!耳朵也歇着啦!
甲:对。
丙:噢,就让我鼻子一个人值夜班啊?人家工厂都讲三班倒!你哪怕让我休息个十分八分的?
甲:你休息一会儿,我就休克了。能休息吗?
小学徒
早在小学四年级时,马季就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启明茶社”里接触到了相声,这算是马季受到的关于相声最早的启蒙教育。因为家庭贫困,才14岁的马季来到上海一家生产枕套和台布的工厂当学徒。也就在这个时候,马季又一次接触到了相声,工厂里有台收音机,马季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当初大名鼎鼎的张寿臣、小蘑菇、常连安、陶湘九说的众多经典相声,什么《开粥厂》、《窝瓜镖》、《批三国》、《地理图》、《醋点灯》,都是他爱听的。
初出茅庐
解放后,马季离开了上海的织造厂来到北京闯荡。1951年,马季成为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的正式职工。
1956年初,北京市举行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马季参赛的节目是相声《找对象》,荣获一等奖。随后,马季的表演连获好评。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白凤鸣、相声大师侯宝林也极为赞赏,侯宝林甚至高兴地说:“我可找到学生了!”
1956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
逐渐走红
上世纪60年代初,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去山东文登一带搞农村调查。半年多的时间,演出了104场,观众多达十几万人。
那时马季和于世猷搭档,为老乡演出。他们带着演出穿的肥袖长褂,遇山爬坡,遇水蹚河,走到哪里,演到哪里,不分地点,不讲场合,把相声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马主持”
从1983年起,马季一连三届参与主持春节联欢晚会,博得“马主持”的美名。
作为主持,最重要的使命是为整台晚会穿针引线,使几十个互无联系的节目串在一起,浑然一体,真是难煞人也。观众看着热热闹闹,殊不知马季花费了多少心血!
接下来,在许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都推出呕心沥血、脍炙人口的新作,主要有《成语新篇》、《山村小景》、《说一不二》、《“宇宙”牌香烟》、《卖酒》、《五官争功》、《训徒》、《送别》等。
“马家军”
马季先生不但有着丰富的创作和表演经验,同时也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相声界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新生力量。姜昆、冯巩、赵炎、刘伟……群星闪耀,其团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家军”。
晚年的遗憾
“你弄错了!我今年不是72岁,是27岁!我还年轻,退啥休呀,我得把相声永远说下去!”这是今年国庆期间马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幽默的一番调侃。
几年前,马季曾经对相声艺术发展的现状非常担忧:“相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而在今年央视举办的相声大赛上,有清华大学研究生、北京名牌大学的学生参赛,让马季看到了希望。
马季曾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用正规的一流教材,大量地培养人才。但就在他准备着手办一所相声学校时,他却突然辞世。 快报记者 李谷
今年是马老的本命年,72岁高龄的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将自己50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成书,编写一本相声教科书。但造化弄人,马老的愿望还没实现,却突然离世。
沿着马季的艺术足迹,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工厂学徒成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所经历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