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如头发的竹丝在她手里充满了韧性和生命,勾丝、起头、编织……顷刻间,一根根竹丝在赵娟手中就变成了一幅浓墨写意的山水画。27岁的赵娟用竹子编织自己的幸福时光,她说,竹编画虽然是传统手工艺,但学好并不难,因为她心中有竹。
一
“我们家是竹编世家,小时候,我看到一根根竹丝,在姑父手中很快就能变成一件件物品,觉得不可思议。”赵娟回忆道,她家屋后有很大一片竹林,有时她会跟姑父去砍竹子,然后学着编一些小的竹艺品。“我的童年一直在编织中度过,虽然技艺不高,但我很享受编织的过程。将手中的竹子裁料、去青、破节等十多道工序,再经过我的手编织成一件物品。”
虽然竹子是赵娟童年的一部分,但她倒并不觉得竹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大学毕业后,赵娟只身到上海闯荡,竹编在她的记忆中慢慢淡去。一次,赵娟去参加一个德国朋友的聚会,她不知该带什么礼物去。忽然,赵娟想到了家里的竹编画,她想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外国朋友应该会喜欢。“果然,他们看到用竹子编织成的奔马和熊猫时,都非常喜欢。”赵娟笑着说,“德国朋友表示,用竹子编织的中国书画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纷纷竖起大拇指。”
那一刻,赵娟突然又回到了每天与竹子相伴的童年时光。她想,竹编画从原材料选材到加工、上色、编织都是纯手工制作,如果能将家里的竹艺进行整合加工,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喜欢这门艺术。她决定辞职回扬中老家创业。
二
2002年起,赵娟潜心向姑父学习竹艺。这时她知道自己以前的活是多么的“糙”。不过,因为用心,她进步很快,“我想,用竹丝编织历代书画作品,要表现出细节和层次来才能传神,而父辈们的手艺只能在一厘米内编十根竹丝,这显然不够。”经过摸索,赵娟独创了“经纬编织法”,每厘米内编入48根细如头发的竹丝,书画作品的墨色变化都能毫发毕现地表现出来!
同年,赵娟创立了“清润竹艺坊”。第一次创业,没经验的赵娟交了20万元“学费”。但随着对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手法创新,她的作品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喜欢。
三
2005年,为了男友,赵娟将“清润竹艺坊”搬到南京。此时,赵娟不仅需要创作竹编画,还要打理公司业务,培训工人。为了解决竹艺品容易霉变、虫蛀和褪色的难题,她广邀各地民间手艺人攻关。这些难题解决后,赵娟开始筹备今年五月的婚礼,然而男友突然向她提出分手。
“他告诉我,他觉得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竹子在一起,而他不想找一个整天与竹子‘恋爱’的老婆。”男友的一席话,赵娟的心冷到了冰点。对竹子痴爱的赵娟突然间对竹子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她痛恨竹子让她失去了爱情。“爱情对于我来说很重要,那段时间我逃开一切与竹子有关的事情,于是我抛下公司,跑到南京一家银行应聘行政管理的工作。”
三个多月的时间,赵娟没有接触竹子,生意也交给副手去管理,南京家中的竹艺品也通通被收了起来。
四
直到今年10月,趁着假期赵娟回到扬中的竹艺厂。在厂里,赵娟看到自己曾手把手教过的徒弟,此刻都在很认真地编织竹艺品,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陶醉与痴迷。“突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自认为把竹子抛开了,其实它一直没有离开,就在我心里的某个角落里等着我。”赵娟说,那一刻,她知道再没有什么能把自己和竹子分开了。
赵娟重新振作起来,在今年的广交会上意外得到了一位美国客户的大宗订单。不过,做好生意并不是她的目标。她说,这种传统工艺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很受老外欢迎,在国内却难得知音。她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这门手艺,将竹艺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前段时间,她和鼓楼区残联合作建起民间竹编工艺品产业基地。“今后,我想在南京建一家‘竹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高雅的竹艺品。”她还表示,如果有读者想学竹编,她愿意免费传授技艺。
见习记者 郭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