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于1800年前的陶奁的表层生出密密一层嫩芽。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当地考古、农业及生物专家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事情如此蹊跷,让我们和《走近科学》一起探寻真实原因。
小村挖出东汉古墓
1800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中原大地经历了战火纷飞后刚刚平静。一座王侯的墓葬即将封土。在封土前的最后一刻,一个神秘的陶罐被放到了墓葬的最底层……
闫辛庄是河北省河间县龙华店乡一个普通的小村子。2006年9月初的一天,几个村民在村头的房基地上取土,可是挖着挖着,他们感觉到了不对劲。一些印有奇怪花纹的砖头露了出来,这让村民们感到十分蹊跷,他们在这个村子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砖,这究竟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座古墓。
接到报告后,河间县文化局迅速对古墓展开了抢救性挖掘。这是一座东汉墓葬,这些带有菱形花纹的砖是典型的汉砖,河间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泗发现,有一些砖上竟然还印有文字。
闫辛庄发现古墓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村民们纷纷猜测,这座千年古墓到底是谁的?古墓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距离这个墓葬有两华里左右的地方叫中水城,过去东汉时期有一个中水侯,人们推测这个墓葬的主人可能是跟中水侯非常有关系的一个人,中水侯又是什么人呢?中水侯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员爱将,是他的二十八大将之一,非常受他的宠信。
所有人都对这座墓葬的挖掘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每天赶来观看的村民络绎不绝。
工作人员把墓葬表层的夯土全部清理完,露出了一个主墓室,一个前室一个后室和四个耳室,然而,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是,整个墓葬里几乎空空如也。
原来,已经被盗墓贼偷盗一空。
围观挖掘工作的村民越来越少,对墓葬的种种传言也随之烟消云散,闫辛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可是考古人员仍然不甘心,难道这个墓葬里就真的没有有考古价值的东西了吗?
当清理到墓葬最边缘的一个耳室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这个耳室不仅拱形顶保存完好,里面的淤土也填得很实,没有被盗过的痕迹。这里会不会还留有人们期待的宝藏呢?
工作人员把淤土一点点往外清理。就在这个时候,在耳室的最底下,出现了一个完整的椭圆形陶器———陶奁。
什么叫耳室呢?耳室就是主墓室旁边的小屋子,用来堆放各种各样的陪葬品。那么这个陶奁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个陶奁在古代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出土的这个陶奁非常精美,样式很漂亮,上面还有彩绘。
这个墓葬规格非常高,六室一厅,标明墓主人的身份绝对是不一般。被盗之后呢,这个墓葬里面的金银珠宝,都已经被拿走了,只剩下了一些残破的陶器,而这件陶奁是当中最好的一件。当考古人员把它们都放到仓库里等待下一步清理和研究工作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个陶奁身上发生了。
历经两千年“谷种”发芽
陶奁出土5天后,河北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河间县文化局清理陶奁。然而,在文化局的库房里,出现在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从陶奁内侧表面密实的淤土中,竟然密密麻麻地长出了一片小芽。这是怎么回事?这些芽是从哪里来的?
工作人员说,当时,我们把这个陶奁取出来,稍微把上面的土清理了一下,就正好发现了一团种子。他们当时认为是谷物,因为它粒挺小,很像谷子。
东汉古墓中出土种子发芽的消息立刻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一颗种子,被埋在地下两千年,地下四米,不见阳光,没有空气。居然还存活了,把它挖出来之后还能够发芽。这事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中国国家种质资源库当中保存着很多植物的种子,那里面的条件已经是非常适合种子的新陈代谢了,但也不足以维持2000年,每隔一段时间那些种子还要被拿出来重新种植,然后再次选种。
古墓种子发芽的事情迅速在闫辛庄传得沸沸扬扬,村民们纷纷议论,墓主人究竟为什么要保留这些种子,只是因为他留恋生前的美食还是另有原因呢?
陶奁里长出的芽苗仍然在一天天长大,竟然还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占据了半边陶奁。当地人请来了沧州市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副教授孟德荣。
栽培作物的种子,一般,它维持具有发芽能力的储藏时间,不会超过10年。那么这些种子怎么能保持这么长久的生命力呢?孟老师仔细观察了陶奁里的种子和长出的芽苗。当发现陶奁表面的芽苗长得非常茂密时,他要求把陶奁里面的淤土全部清理掉,看看陶奁里面还有没有种子。
专家迫切想知道的是,这些种子是不是来自于东汉的,是不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找不到的一个农作物的品种?
经过筛找,人们没有能从陶奁里面再找到种子,这越发使整个事件变得疑云重重。难道这些种子不是东汉的?那又怎么可能出现在东汉的墓葬里呢?
媒体对整个事情仍然穷追不舍,孟老师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人们迫切想知道这个巨大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生物学者揭开谜底
当时发现陶奁的地方在距离地面四米的耳室底层,而这个耳室又没有被盗过,里面积满了淤土,种子根本没有可能在墓葬修建完成以后进入墓葬。
可是,孟老师发现,这座墓葬的结构非常特殊,它所有的房间全部都有甬道相通。就在与耳室一墙之隔的后室早已被洗劫一空。难道是后来回填进后室的土顺着甬道慢慢淤积到了耳室,而这些淤土里又恰巧掺杂了一些种子?
工作人员说,从我们挖掘看,这个淤积是从上往下淤积的,不是从这边淤积的,清土的时候,土的层次非常清晰,应该是多少年往下的积沉,挖的过程不像回填的土,都像淤积的土。
既然不是通过隔壁墓室进入的,那会不会是在挖掘陶奁的过程中,周围的种子不慎落进了陶奁呢?
工作人员认为,这个不存在,因为我们出来以后,马上就用塑料袋包好了,这是一个,就是在地下四米的时候,因为挖到最底层,它淤积了将近两米的淤土,在地下。
似乎种种迹象都表明,种子并不存在后来被带入的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墓壁上的一小撮杂草引起了孟老师的注意。
这是一种禾本科杂草,名叫马唐。它扎根很深。这种杂草在整个墓壁上呈直线分布,最深的出现在距离地面2米多的墓壁上。难道陶奁里的种子和墓壁上的杂草马唐有什么关系吗?
工作人员把墓壁上的杂草和从陶奁中取出的种子一起带回了沧州师专,进行植物的形态学比较。
孟老师选择了沧州地区常见的若干种粮食作物和杂草的种子,与陶奁中发芽的种子一起放在解剖镜下比对。
当出土种子和新鲜的马唐种子放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两者十分相似。
陶奁上长出的神奇芽苗难道会是一种杂草种子?工作人员迅速把种子带到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请中科院的专家做一个最终的结论。
最终发现,这就是马唐的种子。估计年龄不会太长,也就是几年或几十年的。
那么,古老的种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工作人员说,如果是古老的种子,只有炭化的形式可以保存下来。炭化怎么形成的,就是经过热的烤或者草木灰里面烤、烧,它变成炭了,这种形式可以长期保存下来,但是那已经不能发芽了。
可这么新鲜的杂草是怎么跑到一个东汉的墓葬中去的?
原来,河间一带的土地属于粉沙土质,含水量大,土与土之间空隙也大。由于雨水多年冲刷,在墓葬的填土层中形成孔道,种子就顺着孔道流到了耳室里,恰巧落在了陶奁上。
1800年前的“种子”发芽,原来是一连串的巧合造成的。
据央视《走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