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12月18日的《羊城晚报》报道,李金华坦言,那些被点了名的部门,不一定是问题最严重的。有些部门出现的问题更严重,但因为种种原因被拿掉了,审计署未能向外公布。
今年的审计报告,通篇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让舆论一直很郁闷。今天,听李金华的一番实话实说,才知道审计署的确遭遇了外部力量干预,没有全部公布中央部委的问题,是无可奈何之举。
公布问题较轻的部门和单位,严重的问题反而不公布,这起码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被公布问题的部门要质疑审计署是不是厚此薄彼?二是既然开了口子,审计署每年作报告前,所有的部门或单位都会各显神通涌向审计署公关,争取不被点名。这很可能让审计署在左右为难下放弃对所有部门和单位的点名,重归“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果真如此,审计的剑气安在?
在国外,审计的结果出来后,往往由审计部门提交到议会,由议会负责质询和督促整改,审计与整改是分离的。但在我国,审计署与中央各部委平起平坐,不光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要督促审计对象整改问题,本身难度就相当大。审计报告拿掉严重问题固然危险,但如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进一步完善,独木难支的审计署作出这样的无奈选择也只能是一种必然。
(李德志 《盐城审计》编辑)